放大圖片
李長春部分「內部」講話首次公開。 【文匯網訊】今天,《文化強國之路》一書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選編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李長春2002年12月至2013年5月期間關於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講話、談話、文章、批示共91篇,照片69幅。記者從人民出版社獲悉,書中所選的講話和談話絕大部分為第一次公開發表。
李長春本人逐篇修改審定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2002年至2012年,李長春曾擔任十六屆、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主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文化強國之路》一書展現了過去10年我國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的發展脈絡。該書「出版後記」介紹,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先後就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
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改革方案。在文化方面,《決定》提到,要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具體包括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等措施。
人民出版社介紹,本書所選的講話、談話、文章、批示,真實記錄了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改革發展的歷程。在收入本書時,李長春本人逐篇作了修改審定。
「出版後記」顯示,有9人參加了該書的編輯工作,他們分別來自中宣部、人民出版社等單位。
卸任後的部分談話收入書中
《文化強國之路》一書共選編了91篇文章,其中大多是李長春在常委任內的講話、談話。其中絕大多數內部講話為首次發表,比如在中國網絡電視台開播儀式上的講話、在人民日報社調研時的講話等。
收編文章的內容涵蓋了過去10年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多個方面,包括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完善評獎機制、保護京劇等傳統文化、振興電影產業、發展民族動漫產業、創新網吧經營體制等。
記者注意到,該書收錄的最近的一篇文章是由幾次談話要點整理而成的《抓緊抓實抓出成效》,時間是2013年5月9日。
在該文中,李長春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如何克服一般化傾向,狠抓落實,抓出成效,談了自己的幾點經驗和體會。
談改革多次引用案例
李長春在論述文化體制改革時,多次引用案例。談到如何振興京劇時,他說,中央政治局常委每年集體觀看的作為一個品種的文藝節目只有一個,就是新年京劇晚會,但京劇如果離開群眾,靠過年過節給領導演出,是不可能維持下去的。李長春在多個場合強調,京劇必須走向市場,走向普通觀眾。
對於評獎機制,李長春在調研時舉例說,有的電影一個拷貝也沒賣出去,但是得了大獎,文化界有人將這種現象歸納為「政府是投資主體,領導是基本觀眾,評獎是主要目的,倉庫是最終歸宿」。李長春多次提出,要改革評獎機制,反對搞形式主義。
摘錄
關鍵詞:體制改革
「今後,就得讓你震動市場、震動人民群眾」
應該說,優秀的作品必然市場價值高,必然票房好,這樣才能表明你的社會效益好。否則,你不能佔領市場,只能佔領領導,就不是真正的社會效益,因此也就不是很優秀的作品。
過去一些地方有這個傾向,千方百計到北京演出,然後通過各種關係,找領導來看看。領導來了,當然要說幾句鼓勵的話。有的都出笑話了,說是領導看完了沒表態,回去沒法傳達呀,千方百計套出個好話來:「你看怎麼樣?」最後領導煩了,說「好,好,好……」於是回去傳達就說,「震動了領導,連說三個好啊」,不能搞這些東西。今後,就得讓你震動市場、震動人民群眾。
——2004年3月11日《理清文化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評獎標準
「光得獎,不給群眾演,哪來的社會效益?」
2003年,我到一個省召開座談會,省文化廳廳長跟我講省裡的文藝院團社會效益如何如何好,得了多少大獎。當我問他你們給群眾演了多少場時,他卻什麼也說不上了。
文化產品本來是受教育的人越多,社會效益才越好。光得獎,不給群眾演,哪來的社會效益?這些都說明,在傳統體制下,一些人思想觀念陷入了誤區,文藝產品創作生產存在許多弊端,迫切需要改革。
——2011年11月2日《黨領導文化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以獲獎為目的,以評委為標準,以政府為市場,以虧損為結局」
要嚴格糾正為評獎而評獎的傾向。為了得獎,耗費巨資,廣聘人才,排一台戲、搞一部電影,演一場兩場,就放進倉庫,根本談不上什麼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卻能獲得大獎。這種現象, 群眾概括為「以獲獎為目的,以評委為標準,以政府為市場,以虧損為結局」,不僅嚴重損害各類獎項的嚴肅性,嚴重損害評獎單位的形象,而且錯誤地引導一些人遠離群眾、遠離市場,甚至引發行業不正之風,引發文藝領域的腐敗行為。這種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要嚴肅清理各種獎項,嚴格評獎標準,改革評獎辦法,規範評獎程序,更重要的是,必須改革文化產品立項、撥款、製作、流通、評價的運行機制,從源頭上制止不正之風和腐敗行為,真正發揮評獎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面向群眾、面向市場,創作出群眾滿意和喜歡的好作品。
——2005年1月25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改革創新,振興和繁榮京劇》
關鍵詞:中國電影
「越是原來的體制越是有人千方百計闖點紅燈」
我看這兩年電影改革試點的步伐是不錯的,可以說是活力初顯,初步改變了過去那種「政府是投資主體,領導是基本觀眾,評獎是主要目的,倉庫是最終歸宿」的狀況。
這是我們整個文化體制的問題,不是哪個人工作好壞的問題。過去在傳統體制下,我們的認識有誤區。所以我們要把電影的生產環節放開,最後能不能播映,不是還有產品准入的審批嗎?這個審批環節一定要把握住,而且要進一步強化。微觀越是放活,宏觀管理就越是要加強。實行劇本備案制後,每年可以搞些劇本的信息發佈。
從這兩年電影改革試點來看,越是原來的體制越是有人千方百計闖點紅燈,反正最後損失是國家的。現在投資主體變化以後就不同了,最終產品准入通不過,損失是投資者的,這樣就建立了一種自我約束機制,反而守規矩了,並不是我們原來想像的,一搞成企業它就胡來。
——2006年2月22日《電影要走產業發展的道路》
「《阿凡達》這部電影使我感到,導演需要掌握多學科的知識」
從《阿凡達》這部電影上看,電影技術上的突破使我感到,導演需要掌握多學科的知識,能不能培養高級導演,關係到電影產業的長遠發展,這也關係到我們電影人才的培養體制。
該片導演卡梅隆本身有著很寬的知識面,原來是學理工科的,工程師出身,而我們這種應試教育從高中就分科,弄得很窄。我們可否在電影學院試辦一兩個本碩連讀的班,增加數理化和工科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掌握豐富的物理知識、化學知識、計算機知識、信息化知識。現在我們是懂藝術的不懂電腦軟件、懂電腦的不懂藝術,複合型人才少,要大力培養適應現代科技發展要求的電影人才。
——2012年8月23日《中國電影要打翻身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