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在國外,有不少人喜歡拿十九世紀末威廉德國的崛起及其對英國的挑戰來類比未來的中美關係,認為中國崛起後一定會「秋後算賬」,以武力挑戰現有「守成大國」美國,甚至威脅亞太及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國內也有人以中國綜合國力增長為依據,要求中國外交放棄「韜光養晦」理念,放大「有所作為」的空間。中國外交該怎麼辦?中國國際戰略該何去何從?
據環球網報道,十八大成功召開迄今已有一年時間。一年來,以中國的和平發展造福於中國、亞洲乃至世界的全新外交理念,指引著中國外交乘風破浪,不斷開創出新局面,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中國的核心國際理念
一國的對外政策和對外戰略必須秉持一定的外交理念。一國確立、秉持什麼樣的外交理念,不僅與其所處的國際戰略環境及其對國際戰略環境的認知有關,也與其國際戰略目標追求、國際戰略能力有關,而且與其歷史文化傳統、戰略傳統和民族特性有關。
中共十八大召開之際,中國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一大外匯持有國。中國許多主要工農業產品,包括煤、鋼、有色金屬、糧食、肉類等的產量,都多年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不僅如此,國際上普遍認為中國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比如,有輿論認為,今後10~20年,中國仍將保持6%~8%的年均高增速;大約在2020年前後,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屆時中國的綜合國力將進一步全面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威望也將不斷上揚。
面對綜合國力全面提升的前景,中國將秉持什麼樣的外交理念、奉行什麼樣的對外戰略?這在當時成了國內外普遍關心的熱門話題。
在國外,有不少人喜歡拿十九世紀末威廉德國的崛起及其對英國的挑戰來類比未來的中美關係,認為中國崛起後一定會「秋後算賬」,以武力挑戰現有「守成大國」美國,甚至威脅亞太及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國內也有人以中國綜合國力增長為依據,要求中國外交放棄「韜光養晦」理念,放大「有所作為」的空間。
中國外交該怎麼辦?中國國際戰略該何去何從?
在需要做出歷史性抉擇的關鍵時刻,中共十八大撥雲見日,明確提出,中國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不移地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堅定不移地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並明確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和諧世界」理念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寫進了十八大報告,成為中國特色外交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指導中國國際戰略和對外政策的核心理念之一。
全方位外交風生水起
中共十八大不僅確立了「和諧世界」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更以這些理念指導著中國的對外政策。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周邊外交、大國外交、發展中國家外交、多邊外交以及公共外交領域的工作風生水起,有聲有色。
首先,中國周邊外交打開了嶄新局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歷來倡導「周邊是首要」,因而高度重視周邊外交。但在「周邊是首要」之前,還有一句「大國是關鍵」,即是說,周邊外交重要,但一向排在大國外交之後。引人注意的是,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周邊外交的重要性得到了進一步提升,「首要」地位進一步突出。
2013年10月,新一屆中央領導更是專門舉行了一次全國性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進一步突出了中國對周邊外交工作的高度重視。在此前後,中央領導人相繼出訪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地區的周邊國家,周邊國家一些領導人也絡繹不絕地到訪中國。一年來,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互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2013年10月22日,印度、俄羅斯、蒙古國等國領導人同一天抵達北京,到中國訪問。
其次,大國外交走上了積極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快車道。提出「新型大國關係」概念,是中國在外交理論和外交理念方面的一次重大創新。這一概念醞釀於十八大之前,用於破解複雜的中美關係。2013年6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加州舉行「莊園會晤」,對中美之間化解分歧、增進理解與互信起到了關鍵作用,中美關係開始步入「新型大國關係」的軌道。一年來,中國還以創新性的外交理念積極處理與其他大國的關係,如中俄關係、中印關係、中英關係、中德關係等,大國外交由此全盤走活。
第三,發展中國家外交繼續向前推進。在中國外交佈局中,發展中國家一向與周邊外交、大國外交並重,故有「發展中國家是基礎」之說。十八大召開一年來,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外交又有新的突破。一方面,中國以周邊外交為「首要」,而周邊國家絕大部分都是發展中國家,因此,周邊外交與發展中國家外交異曲而同工、交相輝映。另一方面,十八大召開一年來,中國尤其加大了對非洲、拉美以及對中東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的外交力度,並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中國領導人在一年裡訪問了非洲、拉美、中東等地區的數十個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的領導人也連續不斷到訪中國。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和戰略合作關係由此大踏步向前推進。
第四,多邊外交成效突出。十八大召開一年來,中國多邊外交極為活躍。在聯合國、APEC會議、中國-東盟峰會、金磚國家峰會、上合組織會議、朝核問題六方會談機制、伊核問題國際會議機制以及博鰲亞洲論壇等各種多邊場合,中國領導人充分利用多邊機制的舞台作用,展示了中國外交的新理念、新風格。不僅如此,中國領導人在多邊外交中也特別注重借多邊舞台推進國家間合作、加強各方相互理解。
第五,公共外交得到格外重視。中國在公共外交領域並非新手。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第一代領導人與美國派往延安的「迪克西使團」的戴維斯、謝偉思等人的交誼就具有公共外交的特點。二戰後,新中國為打破美國對華封鎖和遏制而對日本及其他一些國家開展的民間外交,也具有公共外交的特點。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文件中鮮明突出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十八大報告是第一次。這是一種創舉,說明公共外交與周邊外交、大國外交、發展中國家外交和多邊外交一道,成為中國外交的組成部分之一。
首先要努力打造「和諧周邊」
十八大報告確定的「和諧世界」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外交目標,與中國戰略傳統具有一致性。中國傳統文化一向強調「和為貴」,強調「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以德服人」等。不僅如此,十八大倡導的「和諧世界」及「人類命運共同體」外交理念,也與全球化時代各國相互依存、「地球村」等理念具有一致性。因此「和諧世界」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僅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也與世界大潮具有一致性,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感召力。
然而,當前世界並不完全和諧,亞洲也不完全和諧,強權政治、霸權主義、恃強凌弱理念和行為還大量存在,要實現「和諧世界」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困難待克服。
首先,中國要對「和諧世界」理念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命力、感召力有戰略自信,它代表人類發展的最終方向。其次,中國要帶頭踐行。
具體到中國外交而言,要實現「和諧世界」理念,首先要努力打造「和諧周邊」「和諧亞太」。因為,周邊外交同時也涵蓋大國外交、發展中國家外交以及多邊外交和公共外交。這大概也是十八大報告格外重視周邊外交、中央專門召開高層次周邊外交工作會議的題中之義。如果中國能一步步推進「和諧周邊」建設進程,則「和諧世界」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夢想的實現一定為期不遠。
(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