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上官婉兒墓誌近日正式公佈:從墓誌瞭解當時精英階層的社會意識
日前,《唐昭容上官氏墓誌》在《考古與文物》2013年第6期公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李明和該院助理研究員耿慶剛就墓誌文本進行了釋讀。
墓誌確證上官婉兒葬地
據半島網報道,2013年8—9月期間,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陽市渭城區北杜鎮鄧村發掘了唐昭容上官氏墓,出土墓誌一合,保存完好,當時曾引起輿論熱切關注。在結合史書記載,對全部982字的墓誌進行深入研究後,李明和耿慶剛認為,上官昭容的葬禮與墓葬被毀都與太平公主有關。
兩位學者就考古發掘情況和墓誌文字的對應關係作了闡釋。墓誌稱上官昭容葬地為「雍州咸陽縣茂道鄉洪瀆原」,兩位學者認為,洪瀆原在今咸陽市渭城區所轄渭河以 北、涇河以南、咸陽市區以東、漢陽陵以西的區域,此處地勢高,泉深土厚,與漢唐長安城隔渭水相望,自漢代以來即為高等級墓葬區,以上官昭容正二品的身份, 葬於洪瀆原並無不可。
按 照唐代的喪葬禮儀,已嫁女子從夫葬,未嫁女子從父葬。按照一般判斷,上官氏為唐中宗所封昭容,理應陪葬定陵。上述兩位學者認為,上官昭容與李唐皇室有隙, 系橫死,不能陪葬帝陵也在情理之中。至於唐代官員為上官昭容選擇墓地,僅僅是因為洪瀆原是歷史上傳統的墓葬區,還是有其他更為直接的原因,尚待進一步考古 發現來揭秘。
從史學層面加強對墓誌書寫演變認識
從東漢到隋唐,墓誌作為一種書寫方式,其規範和文風的變化最能體現時代風氣的轉變和社會各階層、各族裔人士尋求自我塑造的過程;墓誌既是在「蓋棺論定」,也 是在「洗心革面」。「如果不僅把墓誌研究看作補史的一種途徑,而當做史學分析的對象,需要對墓誌出現的精英階層的價值取向和書寫習慣等作深入推究。」北京 大學歷史系研究員陸揚表示。
陸揚認為,要真正瞭解唐代墓誌的書寫特徵,就必須深入考察南北朝的墓誌。作為一種書寫體裁,南北朝墓誌對瞭解中古墓誌風格的成型和演變有重要意義。當前中國 史學界對南北朝時期墓誌的價值瞭解比以往深入許多,可一般來說,考察墓誌時的著眼點依然以政治史和制度史為主。「近年來開始注重的民族史和中外關係史的研 究雖然擴展了墓誌研究的範圍,但總體研究範圍有限。」
陸揚建議,學界應從史學層面關注墓誌寫作的特點和過程,強化對墓誌書寫演變的認識。另外,墓誌是瞭解當時精英階層中「關鍵的多數」的社會意識、文化心態和自我期許標準的一個比較直接的風向標。像對政治制度和人物事件一樣,學界對這些內容也應保持同等的敏感。
墓誌整理不斷推進
近年來,我國墓誌整理與研究不斷推進。作為國家文物局委託項目《新中國出土墓誌》(全30卷、59冊)第一期工程的延續,「新中國出土墓誌整理與研究」又獲批201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第三批)立項。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吳敏霞介紹說,該研究所與有關單位就1949年以來歷年發掘出土的陝西曆代墓誌,共同編輯了《新中國出土墓誌·陝西 卷》。作為該項目的第一期工程,已出版第一輯和第二輯,共收墓誌916方,在學術界產生了積極影響。經過數年收集,研究人員又整理出400餘方陝西新出土 墓誌,編為該項目的第三輯,列入該項目的第二期工程。
記者瞭解到,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作為「新中國出土墓誌整理與研究」項目子課題承擔單位,負責《新中國出土墓誌·陝西卷〔肆〕》的整理與編輯,計劃收錄陝西省考 古研究院考古發掘所獲的歷代墓誌約400方,其中大多數為未發表的新材料。目前,該子課題已基本完成了院藏墓誌的統計工作,墓誌錄文、校對和說明編寫正在 按課題要求開展,有望於2015年底交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