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以色列之王」沙龍一生譭譽參半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01-1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匯網訊】1928年2月27日,沙龍出生在當時由英國人管轄的巴勒斯坦,他的父母是白俄羅斯人。在其個人自傳中,沙龍以「勇士」來形容自己。

據網易報導,在媒體人眼中,沙龍的確是一個鐵血戰士,奉行永不言敗的人生哲學。他曾經兩度出任以色列總理,成為影響中東和平的風雲人物,他曾經縱橫以色列軍界數十年,參加了五次中東戰爭。

對以色列人來說,他是「以色列之鷹」,但對巴勒斯坦人來說,他卻是「貝魯特屠夫」。

自負責保衛以色列國家安全以來,沙龍非凡且富有爭議的職業生涯長達逾半個世紀。

高中畢業加入地下軍事組織 馳騁沙場40年

1945年,沙龍高中畢業便加入猶太人地下軍事組織哈加納(一個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支持以色列建國,並自主劃定邊界。他助以色列建立了武裝精英部隊,這成為他日後擔任軍事要職的墊腳石。從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擔任步兵連長開始,他參與了以色列捲入的所有戰爭,英勇善戰,膽識過人。

到1967年「六天戰爭」中,沙龍已成為一名將軍,率領以軍佔領由巴勒斯坦控制的加沙地帶。這場戰爭大大地為以色列擴大了領土範圍。從那以後,他在以色列軍隊內部扮演重要角色。

在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他帶領幾名以色列士兵未經上司同意冒著槍林彈雨抓獲阿拉伯國家的士兵作人質。第二次中東戰爭時,他帶領士兵打到了蘇伊士運河米特拉山口,超過了停火線。由於戰功卓著,沙龍一度在軍中平步青雲,先後擔任了國防軍步兵旅旅長、軍訓部部長以及南、北部軍區司令。

後來,沙龍的腳步逐漸向政府邁進,1981年至1983年,他先後擔任以色列前總理拉賓的軍事顧問、農業部長和國防部長。

不過,沙龍一向不注重人際關係,這讓他很吃虧,最終也沒有坐上擁有軍隊最高指揮權的以色列總參謀長的位置。

名揚於戰場 被稱以色列「保護神」

沙龍「聲名鵲起」同樣始於戰場,他參與了從上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的五次中東戰爭。並且,沙龍軍旅生涯的三大有爭議記錄都同屠殺阿拉伯人有關。一次是1953年在約旦河西岸的村莊濫殺村民;一次是在1982年黎巴嫩戰爭中轟炸貝魯特;一次是1982年薩布拉和沙提拉巴勒斯坦難民營大屠殺。也因此,沙龍獲得了「冷血的復仇者」的稱號,給旁人一種「為了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特立獨行的印象。

他的強硬作風和個性讓他得到了「推土機」的稱謂,人稱其以色列「保護神」。

也許是因為沙龍鷹派的性格,以色列記者烏茲·本扎明把沙龍同羅馬帝國的凱撒大帝相提並論。在1985年出版的沙龍傳記《沙龍:以色列的凱撒》中,本扎明列舉了大量沙龍殘暴對待阿拉伯平民的行徑。他寫道:有一次,當部下在折磨並槍殺一名阿拉伯老人時,沙龍卻在一旁笑。

在阿拉伯的新聞報道中,沙龍的名字就如同屠夫。連阿拉伯婦女在嚇唬不聽話的小孩兒時都會說,「再不乖的話,沙龍就會過來把你抓走!」

入侵黎巴嫩 西方媒體一度稱其「貝魯特屠夫」

也許,在沙龍長達逾半個世紀的職業生涯中最富有爭議的事件,便屬1982年率領以色列軍隊入侵黎巴嫩。作為以色列國防部長的沙龍直接領導了那場戰爭,致使約2萬人死亡。

當時,巴解武裝總部所在地就在貝魯特。起初,以軍採取「敲山震虎」的方式,定期向被圍的貝魯特西區進行炮擊和空襲,試圖逼迫巴解組織撤離,但巴解主席阿拉法特發誓「寧可埋進貝魯特墳墓也不離開」。面對軟硬不吃的對手,以色列政府最終拍板——「打了再說」。

後來,以軍戰機對貝魯特西區進行了猛烈轟炸,空襲持續12個小時,導致大批平民死亡,巨大的平民傷亡在聯合國安理會引起強烈反應,以軍不得不暫時收手。而已經難以為繼的巴解組織也在國際組織遊說下同意撤出貝魯特西區,在聯合國部隊的監督和保護下,巴解組織於8月21日開始撤離,貝魯特巷戰至此結束。

當年8月27日,就在巴解組織已經開始撤離貝魯特的時候,他所支持的黎巴嫩基督教民兵武裝攻打兩個巴勒斯坦難民營,3天內屠殺了1500名難民。沙龍由此被西方媒體稱作「屠夫」,並在國內遭到了民眾的強烈反感。由於被認為「間接導致」屠殺慘劇的發生,沙龍被迫辭去了國防部長的職務。在許多以色列人眼裡被看做是一位傑出軍事領袖的沙龍,受到巴勒斯坦人的憎恨。

2006年,在以色列和真主黨34天的戰爭後,由聯合國出面促使雙方達成的停火協定開始生效,它也給1982年以軍入侵黎巴嫩做了個了結。

與阿拉法特的恩恩怨怨

比阿拉法特年長一歲的沙龍,受其父母親的影響,年紀很小的時候就成為了一個癡迷的猶太復國主義者。由於一生下來就生活在動盪的環境中,沙龍從小便養成了好鬥敢鬥的性格。長大後,沙龍外表強悍粗魯,個性突出。

在1982年那場長達86天的戰爭中,以色列和巴解組織比的不僅是武力,更是毅力。根據沙龍的方案,以色列不僅要消滅巴解組織的軍事力量,從而消滅巴解組織的軍事和政治基礎,而且「還要消滅阿拉法特和盡可能多的巴解組織的高級領導人」。此外,該方案還計劃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扶植一個巴勒斯坦傀儡領導。從1982年4月開始,以色列軍隊多次違反在聯合國監督下達成的有關停火協議,轟炸巴解組織在黎巴嫩南部的陣地,目的就是要挑起阿拉法特的還擊,從而為其發動戰爭造成口實。

待這場戰爭結束後,為了求得生存,阿拉法特最終率領巴解組織撤出了貝魯特,巴解組織的總部被搬遷到遠離以色列的北非國家突尼斯,一呆便是12年,直到1994年7月才遷至巴勒斯坦自治區所在地加沙。

從這個結果上來看,沙龍在這場戰爭中取得了勝利。可是,在這場殘酷的較量中,阿拉法特始終沒有屈服,他鋼鐵一般堅強的品質連沙龍本人都驚歎不已。而沙龍則在這場較量中,在世人的眼裡,儼然成為了「中東的凱撒」。

後來,曾經希望置阿拉法特於死地的沙龍在擔任總理後卻公開承諾「不殺死阿拉法特」。

在約旦河西岸修建猶太人定居點

沙龍在2001年當選以色列總理時做出承諾,要實現以色列的「安全與真正的和平」。但他卻積極主張實施在巴勒斯坦被佔領土上興建猶太人定居點的計劃,並且提出修建引起廣泛爭議的西岸隔離牆。沙龍支持建立猶太國家,並自主劃定邊界。

處理巴以問題「硬」中有「軟」

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屢建奇功的沙龍,在巴以問題上素以強硬著稱。沙龍曾一度反對巴以和談,反對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1998年,巴以在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努力下簽署了懷伊備忘錄。由於沙龍的強烈反對,巴以和談陷入僵局。

2000年9月,沙龍強行進入有爭議的聖殿山地區,從而引發了一場嚴重的巴以流血衝突。

然而事實表明,習慣於用武力解決問題的沙龍同時也是個實用主義者,他放下手中槍依然可以和藹可親地推行單邊行動計劃。沙龍當選以色列總理後,對巴以和談的逆轉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單方面令軍民撤出加沙地帶 以「土地換和平」

沙龍出任總理後,外界普遍認為,沙龍時代的以色列政府是最具強硬色彩的。可是,他卻開始調整其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強硬立場。特別是在2002年6月,美國時任總統小布什提出有條件支持巴建國的中東和平計劃後,沙龍在巴以問題上的態度出現微妙變化。同年12月,沙龍首次提出一項巴勒斯坦建國方案,同意巴有條件建國。

2005年8月15日,以色列政府不顧國內右翼勢力的強烈反對,正式啟動單邊行動計劃,並於9月12日完成了從加沙地帶的撤離工作,從而結束了以對加沙地帶長達38年的佔領。但這一舉動最終引發了利庫德集團分裂。在沙龍看來,這是「歷史的召喚」。

這一事件為沙龍贏得了很多掌聲,卻也給他樹立了不少敵人,這其中就包括昔日的朋友和盟友。以色列國內的右翼勢力指責沙龍「背叛」,並稱是他把加沙地帶拱手讓給了哈馬斯。而一向視沙龍為敵人的巴勒斯坦人認為,沒有沙龍的中東會更加美好。

正當沙龍宣佈脫離右翼的利庫德集團,組建一個溫和派內閣,以推進巴以和平進程時,他突然中風,陷入深度昏迷。

自沙龍2006年陷入昏迷以來,伊斯蘭運動組織哈馬斯逐漸控制加沙地帶,並迅速地在以色列邊界外建立起了伊斯蘭領土。

個人生活染著悲劇色彩

沙龍的第一任妻子在1962年死於車禍。第二任妻子是前妻的妹妹,但於2001年患癌去世。

他的一個兒子在1967年玩弄其槍支時被誤射而死。

      責任編輯:周銘
沙龍曾給江澤民寫信表歉意      [2014-01-11]
巴勒斯坦官員稱沙龍暗殺阿拉法特      [2014-01-11]
沙龍在總理任期內成就的四件大事      [2014-01-11]
以色列前總理沙龍去世 享年85歲      [2014-01-11]
沙龍或瀕臨死亡 以色列籌備國葬      [2014-01-07]
影像記錄沙龍的一生      [2014-01-11]
內蒙古:眾學者、藝術家齊聚阿拉善文化沙龍      [2014-01-03]
沙龍曾給江澤民寫信表歉意      [2014-01-11]
美國拒絕日本TPP會談請求      [2014-01-11]
巴勒斯坦官員稱沙龍暗殺阿拉法特      [2014-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