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匯網訊】1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袁隆平捧回一個鼓舞全體農業科技者、全體湖南人的榮譽——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這是袁隆平第二次登上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領獎台。
據長沙晚報報道,昨日下午3時左右,這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帶著他的雜交水稻研究團隊載譽回湘。面對鮮花、鏡頭和祝福的人群,83歲的袁隆平院士說:「這個獎屬於雜交水稻中心,屬於全體農業科技人,國家給了我們最大的鼓勵!」當記者問他接下來希望攻克的目標時,袁隆平說:「我希望在2015年前雜交水稻大面積突破畝產1000公斤!這是我90歲前的心願!」
把榮譽鎖進書櫥
袁隆平說:「我們在榮譽面前急流勇退,在事業面前要勇往直前。」他獲得的一大堆重量級國際勳章、獎盃,都被一一鎖進書櫥。
「在中國科學家群體,袁隆平無疑是受關注最高的『明星』之一。」一位常年跑科技線的記者說。一方面因為袁隆平的研究領域服務於每個人的第一要務:吃飯;另一方面則因為他率性不懂掩飾的個性:坦誠親切。在昨日的接站現場,袁隆平開心地把大紅榮譽證書借給記者留影。
31年前,在馬尼拉召開的一個重大國際會議上,時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的斯瓦米納森博士,在會場大屏幕上用英文打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幾個字,同時說道:「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會場立刻響起熱烈的掌聲,完成了對這位中國科學家走上世界舞台的「加冕」。
他有著鮮明的價值觀:「我們在榮譽面前急流勇退,在事業面前要勇往直前。」他常說的一句話是:「電腦裡種不出水稻,榮譽不能當飯吃。」
熱衷工作、「冷落」榮譽,在他的秘書看來已見怪不怪。多年來,秘書不得不把頒給袁隆平的大堆重量級國際勳章、獎盃,譬如:美國Feinstein基金會「拯救世界飢餓(研究)榮譽獎」、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亞太種子協會「傑出研究成就獎」、法國政府「法蘭西共和國最高農業成就勳章」 等,一一鎖進書櫥。
田間健步如飛的「80後」
2001年到2013年,從古稀走進耄耋,袁隆平的大多數時間是在田間。在稻田里的袁隆平是最幸福和快樂的,雖然年過八旬,但說他健步如飛,一點不誇張。
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袁隆平增產糧食的「中國夢」,變成這樣一組數據:
2013年,湖南實際推廣雜交水稻1496.32萬畝,其中早稻推廣456.26萬畝,平均畝產490.5公斤,每畝增產72.1公斤;中稻(含一季晚稻)推廣530.82萬畝,平均畝產578.3公斤,每畝增產102.8公斤;晚稻推廣面積509.24萬畝,平均畝產532公斤,每畝增產67.7公斤。超級雜交水稻平均產量533.25公斤,比全省水稻平均畝產增產79.5公斤。
這只是一筆小賬。這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歷經20多年的研究和實踐,在關鍵技術上得到了突破,確保了我國雜交水稻技術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據悉,截止到2012年,全國累計推廣兩系雜交稻4.99億畝,增產稻穀110.99億公斤,增收271.93億元,推廣區域遍及全國16個省、市、自治區,為我國糧食生產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強力技術支撐。
在眾多描述老年人的詞彙裡,頤養天年與袁隆平最是緣淺。2001年到2013年,從古稀走進耄耋,他的大多數時間是在田間,或者去田間的路上。因為工作勁頭不輸年輕人,原湖南省委書記周強稱他「80後」。袁隆平的弟子、育種專家鄧啟雲博士則告訴記者,在稻田里的袁老師是最幸福和快樂的,雖然他已年過八旬,但說他健步如飛,一點都不誇張。
超級「富翁」的另類人生
早在1999年,「袁隆平」這個品牌市值就達1008.9億元。但他的衣櫃裡,多數是大眾品牌的普通衣服。他用個人獲得的各類獎金設立的科技獎勵基金,頒給他人從不吝嗇。
在習慣以金錢來丈量一個人能力與價值的商品經濟社會,袁隆平是不是很有錢?據記者瞭解,至少在理論上,他早已是中國名義「首富」。
為什麼說是名義?因為這位特殊「富翁」的價值,主要是靠公式計算出來的。早在1999年,經專業資產評估事務所評估,僅「袁隆平」這個品牌,市值就達1008.9億元。
袁隆平說:「人的身上,最值錢的,是裝在腦袋裡的知識和一顆責任心。我一個老頭子,要那麼多錢幹什麼?花不了,也沒多少時間花。」他這次登上人民大會堂領獎時的領獎服,以及歷次在領取各大國際榮譽和勳章時的衣著,都是比較便宜的大眾品牌。知情人告訴記者,袁隆平衣櫃裡多數是價格一般的普通衣服。但是,他用個人獲得的各類獎金設立的袁隆平科技獎勵基金,頒給他人從不吝嗇——多則十幾人,少則近十人,每人獲頒獎金數萬元。「等資金更充足時,我想把單人獎金額度提高到不少於30萬元,這樣就可以鼓勵世界上更多有能力的人,投身到解決人類溫飽的事業中來。」袁隆平曾向身邊工作人員吐露心思。
他告訴記者,儘管目前我國超級雜交稻研究已經跑到了世界的最前沿,這只看做是大家過去努力的結果,倘若有所分心、放鬆,別的國家可能就迅速趕上並超過你了。更何況,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分子生物技術,遠遠跑在我們前面。
袁隆平深知增加水稻產量對保障糧食安全和減少貧困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深知水稻承擔著單產要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60%的艱巨任務,更深知奪取水稻高產,必須要有良種、良法和良田的配套。其中,良種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礎,三者缺一不可。因為有這樣的緊迫感,他在赴京領獎前夕,還一直紮在三亞南繁基地試驗田里。領獎回來,他又將回到那個致力於走向豐衣足食的綠色世界,繼續他溫飽世界的事業,從「80後」走向「90後」的新的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