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江鑫嫻 北京11日電)今年圓明園石柱將回歸中國、去年法國皮諾家族捐贈的圓明園鼠首和兔首銅像正式「落戶」中國國家博物館、何鴻燊和保利集團購回獸首……回購、討還和捐贈已成為流失文物回歸祖國的通常途徑。然而,在國際法缺失、文物價格暴漲的逆境下,圓明園文物的回歸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
據粗略估計,1860年以來,約有超150萬件圓明園文物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流失。圓明園中最珍貴之文物大多流失海外,尤以英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為甚,分藏在各國博物館和其他收藏機構。
2009年,鼠首和兔首在佳士得拍賣行在巴黎舉辦的伊夫聖羅蘭世紀拍賣會中拍出3000多萬歐元天價,勝出的中國競標者蔡銘超卻以「無法將非法流失的拍賣品帶入中國境內」為由拒絕付款。隨後,皮諾家族從原持有人手中買下這兩件獸首,歸還中國。
有專家表示,捐贈是理想的文物回歸方式。但鑒於文物價格飆升,捐贈只是特例,不太可能成為一種普遍方式。
除捐贈外,中國通過法律途徑追索文物收效甚微,主要因為相關國際公約約束力弱,且沒有溯及力,無法適用於公約生效前流失的文物。
另外,1995年的《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首次確立了「被盜文物的持有者應歸還被盜物」原則,但美、英、德等主要文物進口國尚未加入該公約,導致其實際約束力大打折扣。
面對種種追討困境,商業回購文物成為「無奈之舉」。2000年,保利集團花費近3000萬港元拍回牛首、猴首和虎首。澳門愛國人士何鴻燊分別於2003年和2007年斥巨資購回豬首和馬首。對於回購,國家文物局明確表示,國家不會回購流失文物,認為這等同於受害者出資購買贓物。
事實上,圓明園流失文物之所以珍貴,主要是由於凝練其中的文化精華,成為一個時期的文明體現,尤其是圓明園文物流失承載著是民族恥辱的記憶。如今國際拍賣市場追逐利益的熱情高漲,而中國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很難有能力和精力對流失文物進行追索。
追索流失海外文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評論稱,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必將獲得更多的話語權,收到更加顯著的成效。另有專家呼籲,國家應加強在追討流散文物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同時動員社會力量,多管齊下,形成合力,盡早促成更多流散文物的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