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3月17日下午,總書記從這條路一直走到了村委會。 【文匯網訊】17日至18日,習近平在蘭考縣調研指導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新聞聯播》的新聞畫面中可以看到,習近平同村民親切交談,並在村民家門口吃花生。蘭考村民講述習近平走訪,稱「怕」總書記進廚房,總書記偏偏直奔廚房去了。以下為鄭州晚報報道:
這是黃河岸邊的一個小小村落。
它坐落在黃河九曲十八彎的最後一道彎裡,是蘭考最大的風沙口,數百年來,風沙吹過,黃河淹過。
50多年前,因為焦裕祿在這裡首次找到防治風沙的良策,蘭考縣東壩頭鄉張莊村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
50多年後,總書記的走訪和座談,使這個國家級貧困村再次聲名大噪。
時隔數日,循著總書記的足跡,鄭州晚報記者再次走進了這個村莊,與父老攀談,與鄉親聊天,探尋與總書記「親密接觸」後,村民們一點一滴的感受和思變。
「總書記品嚐了我們家的花生」
村支書文偉清,是張莊村和總書記接觸時間最長的人,從總書記下車到離開,他始終在身邊陪同。
提起總書記,文偉清有說不完的話:「原定在俺村70分鐘,實際待了2個小時都不止,坐在村委會簡陋的硬板凳上,連茶水都沒有擺。」
有一個細節很多媒體都沒有披露,被媒體廣為報道、招呼總書記吃花生的代蓮葉,是文偉清的妻子。
在文家小院裡,鄭州晚報記者品嚐了他家的花生,顆粒飽滿,口感緊實,滋味香甜。
代蓮葉說,家裡共有8畝地,有6畝分給了兒子一家四口,她和老伴的兩畝地全種了花生。「每年打下的幾百斤花生,有時候還賣不完。這次總書記來,也品嚐了我們家的花生,這沙土地產的花生,的確是好東西」。
「萬萬沒想到,
總書記一進院門就奔廚房」
沿著村街一路向南走,就到了張景枝老人家。
在這裡,鄭州晚報記者偶遇了來採訪的中央電視台記者代記玲。
張景枝老人28歲的孫子閆春光,正在向她講述總書記來家裡走訪的細節,張景枝的重孫子、閆春光的兒子正在床邊玩耍,床上放著總書記送給他的玩具吊車和書包。
「知道總書記要來俺家,我心裡想著讓進堂屋坐坐,堂屋利索點,可千萬別進廚房,廚房裡太簡陋,太雜亂,讓總書記看見不好。」
閆春光萬萬沒想到,總書記一進院門,就奔著廚房去了。
灶台靠窗擺放,總書記走進廚房,先揭開鍋蓋看,問完面盆子又問米袋子。
由於央視播出了這些畫面,閆家灶台上挨著鍋擺放的一個白色粗瓷描花面盆也成了觀眾和網友們關注的對象。
這個粗瓷盆被擦洗得潔白珵亮,「好多人問是不是新的」,閆春光說,這個盆用了二十幾年了,自從他有記憶的時候就有。
總書記在這個小院裡待了20多分鐘,「你對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閆春光告訴鄭州晚報記者,最忘不了的是總書記一直拉著奶奶的手,「待人太親了」。
「總書記一隻腳已經上了車,
又轉回來和大家再次握手告別」
游文禮,84歲,張莊村的老幹部。
1949年參加農村工作,1964年擔任生產隊長。他曾多次和焦裕祿見過面,握過手,在縣委大禮堂受過表彰,領回了縣裡獎勵的10輛架子車。
「當年焦書記家孩子多,家裡生活條件不好,縣裡的照顧被他拒絕了,說要先讓群眾吃飽。這次總書記來村裡訪貧問苦,送米送面送油,生怕咱老百姓生活上有困難,我覺得這和焦書記的精神是一樣的。」
游文禮老人還向鄭州晚報記者複述了一個令他難忘的細節,總書記要登車離開時,一隻腳已經上了車,看到村委會大院熱烈鼓掌不願離去的村民們,他又轉身下車,和大家一起鼓掌,再次握別。
「慰問貧苦百姓家,
俺們樂哈哈」
距離總書記3月17日來訪,已經過去了幾天,但是張莊村村民們茶餘飯後聊天,還是句句不離總書記。
村街的十字路口,40歲的卞繼成自告奮勇帶著鄭州晚報記者在村裡參觀。卞繼成的家就在十字路口西邊,前面,是他家幾十年的老房子,後面是新起的一棟二層小樓,老卞自豪地說:「這是俺家的新房,總書記就是在俺家門口這兒下車的。」
老卞雖然文化不高,但非常善於總結。「總書記來的那天,村裡真是熱鬧極了,書記揮手多,我們拍手多,高興得手心都拍紅了。」「這兩天,大家都說『總書記來俺村,送米送面又送油,慰問貧苦百姓家,俺們樂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