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一次申請十幾所學校、為領表通宵排隊、花費萬元上面試班,這是香港家長為孩子上幼兒園的基本準備。升學率只有18%,嚴峻升學壓力下,香港從幼兒園就開啟了教育資源之爭。好的幼兒園,意味著一路名校的開始。只是,激烈競爭下,這場戰爭已不僅是孩子的比拚,家長同樣成為主角。
孩子兩歲就要報名,為入名校通宵排隊
據人民日報報道,陸女士10年前從北京到香港,她女兒今年已經讀到幼兒園高班。談起幼兒園入學經歷,陸女士笑稱是一把辛酸淚。「學位之爭考的不是孩子,基本是考家長,精力、時間、財力,樣樣不可缺。」
香港幼兒園全部屬於私立,分牟利性、非牟利性和國際學校三類。國際學校自成一體,屬於貴族學校,數量較少,每年學費動輒十幾萬港元,受眾較小,前兩者就構成香港幼兒園的主體。香港的幼兒園學位之爭主要說的就是非國際學校幼兒園。陸女士說,香港幼兒園的學位總數是足以滿足需求的,但仍然爆發搶位戰,主要因為資源分佈不均衡。
2013年,香港幼兒園學額24.1萬個,學位需求量只有16.8萬個。但各幼兒園師資、教學質量和升學率參差不一,由此出現了名校和普通學校之分。蜂擁進名校造成了香港幼兒園爭奪局面,香港熱門幼兒園的錄取率低過大學,港島半山玫瑰崗幼稚園去年便有3000個寶寶爭奪100個學額,錄取率低至3%。爭入名校,陸女士說,最看重就是升學。進了名校幼兒園,就有較大機會進名校小學、中學,乃至大學。
為了讓女兒接受良好教育,陸女士煞費苦心。她花了一個月時間對香港名校幼兒園分佈進行調查,然後對家附近的學校逐一考察,最後按照學費、離家遠近、口碑等做成表格進行比較,「跟做一個項目差不多」。確定好學校,接下來就是報名戰。香港幼兒園申請一般要提前一年進行,孩子兩歲就是競爭的開始。每年9月份至第二年3月份是香港幼兒園的招生報名期,報名形式包括直接到學校領表或者郵寄等,名校多通過派表的形式。家長可以同時向多所幼兒園報名,地區不限。師資強、信譽好的幼兒園,此時校門口通常就會有一條長長的人龍。而為爭奪有限的學額,心急的家長甚至要提前一天通宵排隊,只為拿到一份入學申請表。陸女士有一次為了拿報名表排了5個小時的隊。
為確保入學,家住在九龍區的陸女士為女兒報了14所幼兒園,包括港島10所、九龍區4所,領表、填表、寄申請又是一個月。陸女士說,「家長從幼兒園階段就投入這麼多心血,主要是希望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有些家長不想讓孩子上幼兒園就那麼辛苦,但這樣的話以後會更辛苦,這只是時間問題。」
準備面試七成幼兒報班,家長同是面試主角
完成前期準備,面試就成了入學關鍵。香港幼兒園全部實行自主招生,幼兒園決定招生的資格和錄取。幼兒園主要通過面試錄取新生,面試分為口試和觀察兩個部分。學校主要通過口語對話、遊戲等形式考驗孩子的生活常識、基本自理能力。在多家知名幼兒園工作多年的郭姓老師說,「幼兒園面試主要看兒童的基本禮貌和是否留心老師說話,只要他們肯回答就行,不用為面試準備太多知識。只要他們活潑可愛、淳樸健康,學校就會喜歡。畢竟,幼兒園只是學習的開始。」
儘管如此,香港市面上各類幼兒園興趣班、面試班還是應運而生。兩歲甚至更小的孩子,就這樣提前走進了課堂。香港針對幼兒的興趣班課程豐富多樣,包括體育、藝術、語言各項。面試班則主要針對面試,包括課堂訓練、家長講座和模擬面試三項內容,為家長和孩子訓練面試技巧。這些班的費用普遍數千甚至上萬港元。香港教育學院2012年公佈的報告顯示,香港超過七成的幼兒都報名參加了所謂的「興趣班」,多達六成受訪家長在子女7個月至1歲半時便開始策劃報讀幼兒園事宜。
除了面試孩子,家長也是面試對象。郭老師說,學校在面試孩子時,十分看重家長情況。老師會通過與家長交流寶寶日常作息、為何選擇該校等,考察家長與寶寶的親密度,以及家長對學校的熟悉程度等。
此外,家庭背景也會納入幼兒園錄取的考核因素。學校會讓家長填寫一張詳細的表格,內容包括家庭住址、家長從小到大學習和工作的詳細情況。郭老師解釋,瞭解家庭情況是為了保障家庭教育的質量。對此,陸女士有深刻體會。她認為,家庭情況對於申請結果有重要作用,甚至是決定作用。經濟條件良好、親子和睦的家庭通常會成功率高一些。她曾經見過一對穿著體面的外國夫妻,帶著睡著的孩子去面試,結果竟被順利錄取,完全是「看爹」。有鑒於此,有不少家長通過更改個人信息來獲得孩子入學優先權。比如,有家長在孩子報讀幼兒園前將家搬至富人區,提高家庭隱實力;還有家長為讓孩子入讀知名教會學校,不惜因此而信教,只為獲得一張入學券。
幼兒園表示也有苦衷,政府支援效果不彰
面對家長越來越多「好幼兒園難進」的抱怨,幼兒園方面表示學校也有苦衷。香港一家幼兒園負責人黃女士介紹,一方面,好幼兒園學額有限,不可能沒有篩選、報名即錄;另一方面,好幼兒園的聲譽是靠好老師、學生、教學設備造就的,只有錄用優秀的學生才可以維護良性循環。
除此之外,黃女士說,香港幼兒園都是私營機構,歸根結底是要賺錢的,因此學校在錄用學生時會優先考慮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也是為了確保其能夠支付高昂的學費。香港普通幼兒園的學費平均介於每月3000至6000港元;至於更貴的,如國際學校等,則無上限。這筆錢相較於香港普通家庭月收入22000港元來說,可謂是不小的開支。
為了讓每個家庭都可以負擔幼兒園學費,香港特區政府從2007年開始實施學券資助計劃。按規定,所有6歲以下的香港兒童,只要符合資格,就可以領取學券並獲得學費資助,每年可享受1.75萬港元的學費減免。學券計劃推出後,受到家長特別是貧寒家庭熱烈歡迎。但近年來,學券制的局限也同時顯現。具有財力的中產家長普遍認為,他們沒有因此受益;同時,學券計劃在幼兒園的推行也遇到挑戰,有不少知名幼兒園陸續退出學券計劃。
黃女士解釋,這是因為在實際操作中,學券計劃存在諸多限制。比如,學券計劃只適用於非牟利性幼兒園,也就是說幼兒園要享受政府資助必須轉為非牟利性。中產家長的孩子普遍選擇牟利性幼兒園,因此無法受益。同時,學券計劃還對參與幼兒園在課程設置以及學費方面設置限制。參與幼兒園必須根據教育局指引開設本地課程,學費也必須低於一年24000港元標準,這對於私營機構而言是艱難的選擇。特別是名校幼兒園,它們不想受到政府學費標準的限制,而是想提高學費、吸收家庭背景和條件較好的生源。去年一年,已有包括蘇浙小學幼兒園、玫瑰崗幼兒園在內的10多所名校幼兒園先後退出學券計劃。
黃女士提醒,這一點值得注意。如果越來越多名校幼兒園退出學券計劃,那麼香港幼兒園學位爭奪戰將愈發激烈。貧寒子弟雖然受惠學券計劃享有受教育機會,但進入名校將越來越難。
惡性競爭源於大學入學率低,專家建議勿盲追名校
面對可能陷入惡性循環的局面,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李輝認為,從根本上說,這是香港大學低入學率導致的。自上而下的壓力,迫使家長從幼兒園就開始競爭。「兩歲的孩子知道什麼是競爭?幼兒園學位之爭說到底就是家長之爭;而在幼兒園私營機制下,競爭演變成拼爹也是自然」,李輝說。如何改善這種惡性競爭?李輝認為,根本措施是提高大學入學率。除提高香港本地大學學位,政府還可以積極宣傳鼓勵學生到內地和海外就讀。特別是內地,近年來,越來越多內地大學參加「免試招生」計劃吸納港生,為香港學生提供高等教育的新機遇。「如果香港大學入學率提高到60%,幼兒園的競爭就會大大舒緩。」
但提高入學率非一日之功,短期來說,李輝認為,可從壓縮「名校一條龍」機制和改善學券計劃入手,改善名校幼兒園入學難的問題。名校所謂的「一條龍」機制,李輝認為,主要是入學機制單一所致。他建議,可由相關機構協調,拓寬名校入學渠道,給貧寒子弟一個進入名校中小學的機會,這樣幼兒園競爭的壓力就會舒緩。
至於學券計劃,李輝建議,政府有必要改善細節。比如,提高學券資助金額、提高學費上限限制、減少審批程序等,鼓勵更多名校幼兒園進入學券計劃。通過學券計劃自然分流,實現名校教育相對公平。
另外,李輝建議家長不必對名校過於追捧。他說,雖然學前教育作為正規教育的第一環非常重要,但名校並不代表一切。有不少學生在普通學校一樣可以取得優異成績,關鍵還在於孩子自身。李輝還說,相較於學校教育,家長更應該重視家庭教育。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愛學習、和睦、有理想的家庭環境下,潛移默化也會養成類似的習慣,不管是否在名校,都一樣能夠成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