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白恩培家鄉:神奇山村出4名省委書記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08-29]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這是澎湃新聞在共青團清澗縣委官網上搜索到的一篇題為《奇妙的袁家溝》舊聞,事關8月29日落馬的雲南省委原書記白恩培。

袁家溝,一個陝北普通的小山村,普通得在地圖上都找不到它的位置。然而就是這個537人的小山村,卻成了聞名全國的「傳奇」村。

這裡是千古名篇《沁園春·雪》的誕生地,是毛澤東向全國發出著名的《東征宣言》之地,是陝北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也是養育出共和國四位省委書記和百餘名中高級領導幹部之地。

這四位省委書記是白如冰、白棟才、白治民、白恩培。

這篇文章寫道,「幾年前,清澗縣為袁家溝做過一次統計,發現僅400餘人的村子竟然有72個縣級以上幹部,72名幹部中沒有一人因作風問題而受到處罰。談到這一點,袁家溝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8月29日,中央紀委宣佈,十二屆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白恩培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

白恩培終結了這一神話,也令這個《沁園春·雪》的誕生地蒙羞。

以下為原文:

袁家溝村是千古名篇《沁園春·雪》的誕生之地;是偉人毛澤東向全國發出著名的《東征宣言》之地;是陝北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是養育出共和國4位省委書記、8位副省級、28位地師級、70多位縣團級領導幹部的紅色旅遊勝地。

這裡只是陝北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普通得在地圖上都找不到它的位置。然而就是這個537人的小山村,卻成了聞名全國的「傳奇」村。因為這裡是千古名篇《沁園春·雪》的誕生之地;是偉人毛澤東向全國發出著名的《東征宣言》之地;是陝北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是養育出共和國四位省委書記和百餘名中高級領導幹部之地。這四位省委書記是白如冰、白棟才、白治民、白恩培。前山東省委書記白如冰於1994年4月逝世,前江西省委書記白棟才、前陝西省委書記白治民現退居二線,最年輕的白恩培,56歲的現任雲南省委書記,正活躍在西南開發的改革大潮中。這裡,就是位於清澗縣城東55公里處的高傑村鎮袁家溝村。

小山村誕生千古名篇

在袁家溝村黨支部書記白江思的帶領下,我們來到當年毛主席在這裡居住了16天的地方,一進大門就看見院子裡兩棵枝繁葉茂的老槐樹,白江思說村裡沒有人知道這兩棵老槐樹有多少年了,從老人們記事起就一直存在,至少有百年的歷史了。院子裡一線五孔窯洞,毛主席當年就居住在中間那一孔,右邊相鄰的一孔住賀子珍,靠左邊的兩孔窯洞住著警衛人員,進大門右邊的第一孔窯洞住著勤務人員。

窯洞裡一應陳列著毛主席當年用過的物品,窯洞最裡面是一個黑色的屏櫃、再往前是一張八仙桌,左右分別放著兩把太師椅,八仙桌上是一個竹篾編的暖壺,還有喝水的茶缸。炕上是一床簡單的被褥和枕頭,除此之外,是已經保護起來的一個小炕桌和麻油燈,還有一件藍布大衣。

關於這件藍布大衣,還引出了一個感人的故事。有一天,毛主席的秘書在袁家溝村頭給大家講述毛主席和戰士們同甘共苦的故事:「主席現在穿的那件藍布棉大衣還是在吳旗縫的,那時主席說什麼也不穿,他說戰士們不也穿著單衣嗎?後來在警衛員賀清華等人的再三說服下才勉強穿上,現在主席連件像樣的襯衣也沒有。」

當時的村支書白髮雲一邊吧嗒吧嗒抽著旱煙,一邊聽黃秘書講故事,感到一陣陣難過。晚上,白髮雲偷偷給婆姨白玉桂說:「我今兒才曉得,毛主席爾格連件像樣的襯衣也沒有,你抽空給他縫一件。」白玉桂一聽給毛主席做衣服,高興地說:「我怕笨手笨腳做不好,毛主席笑話呀。」白髮雲說「你放心,毛主席身材高大,你縫寬套些。」於是,白玉桂把家裡僅有的珍藏多年的一塊白細布拿出,精心地縫起來。

過了兩天,白髮雲把做好的襯衣送給毛主席,主席高興地說:「發雲,你媳婦的手藝真不錯,真是個好媳婦!」說著,順手拿出四塊紅軍票遞給他,白髮雲趕忙說:「主席啊,你怎麼把我們當外人?你為受苦人操碎了心,難道縫一件襯衣,也要算錢?」毛主席笑著說:「你媳婦給我縫襯衣,關心我,我很高興。給你四塊紅軍票也是合情合理的,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這是我們紅軍鐵的紀律嘛!」白髮雲聽主席這麼一說,只好把錢收下。從此,他把這四塊紅軍票當做傳家寶,生活再困難也捨不得花。

1971年,毛主席當年的警衛員賀清華、白海山等人和延安紀念館的同志來到袁家溝時,白玉桂才把這四塊珍藏多年的紅軍票交給他們,賀清華還給她寫下了字條。

我們很難想像,毛主席當年就是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寫下了千古名篇《沁園春·雪》。

1936年2月,已經到了冬末,這一年冬末的氣候很特別,天氣十分寒冷,而且從2月2日(農曆正月初十)開始一直到2月7日(農曆正月十五),百年不遇的鵝毛大雪整整下了五天五夜。整個陝北高原白雪茫茫,所有的交通道路都被封得嚴嚴實實。

2月7日早晨,毛主席帶領隨行人員,踏著積雪,親自到距離袁家溝村10公里的高家窪塬察看地形,瞭解渡口情況,準備揮師東征。

在此之前,毛主席苦苦尋求救國之路,發出了「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疑問。而站在白雪皚皚的高家窪塬上,目之所視,萬里雪飄,千里冰封。一代偉人觸景生情,談古論今,感慨萬千。當晚,毛主席回到袁家溝村所居住的窯洞裡,就用那個小炕桌做辦公桌,點著白蠟揮毫潑墨寫下了名垂千古的《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偉人毛主席的《沁園春·雪》在高家窪塬激發了靈感,創作完成於袁家溝村的土窯洞裡,但最終發表卻是在1945年8月底。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採取「假和平,真內戰」的策略,在重慶擺下「鴻門宴」,口出狂言:「中國不能有兩個太陽」。毛主席臨危不懼,笑答:「兩個太陽應該由人民選擇一個」。偉人離開重慶後,《沁園春·雪》正式發表,詞中那種勝利姿態宣告蔣家王朝必然滅亡。老蔣惱羞成怒,邀請多位大詩人比試毛主席的代表作,但誰能有偉人的襟懷和文韜武略?毛主席嘲笑此「小動作」:「可以噴飯」!

直到現在,這個小炕桌上依稀還能看見一個被白蠟燃燒過的痕跡。毛主席東征離開後,窯主白育才非常珍惜這個小炕桌,他80多歲臨終的時候留下遺言:這炕桌有毛主席辦公時點蠟燒的印記,娃們可要記住,咱毛主席為窮人操心費力,不分晝夜啊,這張小炕桌以後就作為咱白家的傳家寶永遠保存下來。

小山村發出《東征宣言》

一代領袖毛主席翻山越嶺來到偏遠的袁家溝村,不是為了作詩留念,而是為了抗日救亡,解救正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中國人民。

1936年2月5日,毛主席率領中央紅軍機關總部翻山越嶺,傍晚時分到達袁家溝村。當時,毛主席住在白育才家的五孔窯洞裡,溝道對面是紅軍總部機關駐地,博古等人居住在此,相鄰的同一排窯洞設有警衛排、伙房、機要室、電台部等。

1936年2月5日這一天,天氣十分寒冷,早晨起來,袁家溝的村民們發現村裡突然來了不少人馬,村民白育才家門口還站著警衛員,當時人們還不知道是毛主席率領的東征的紅軍。「根據村裡老人流傳下來的話,當時人們都覺得很神秘,看見門口站著警衛員,誰也不敢靠近,並不知道是毛主席,就是後來也只有幾個人見過毛主席,一個是當時的窯主白育才,另外便是當時的貧農會主任和村支書白髮雲。」白江思這樣告訴我們。

2月7日,毛主席視察東征地形時,登上高家窪塬,留下了千古名篇《沁園春·雪》。

2月8日,視察渡口情況,督促渡河準備工作。

2月12日,毛主席同彭德懷致電葉劍英、楊尚昆等人並告周恩來:「東征命令即興發佈,於十三日、十四兩日傳達解釋完畢。十五日一軍團,十六日十五軍團及方面軍直屬隊向渡河點開進。各以四天行程到達準備渡河位置,待命渡河。在開進時,連隊中討論東征令,在指揮員中建立鞏固的信心,發揚高度的積極性。」「東征行動在渡河之日前對居民仍嚴守秘密,每個指戰員注意嚴守秘密。」

2月17日,毛主席發表著名的東征宣言:「一切愛國志士,革命仁人,不分新舊,不分派別,凡屬同情於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者,本軍均願與之聯合,進行民族革命之偉大事業。」並且說明:「為實現抗日,渡河東征。」

2月20日晚,毛澤東主席與彭德懷總司令發佈了東征作戰命令。當晚,紅軍抗日先鋒軍分三路大軍強渡黃河天險成功。

2月21日早上,毛主席和東征紅軍機關總部機關離開了袁家溝。之後,經高傑村、高家窪、辛關房兒溝乘木船渡河,踏上了艱險的東征征途,奔赴抗日前線。當時,袁家溝村就有10多名青壯年加入了東征紅軍的行列,跟著抗日先鋒軍衝向抗日殺敵的戰場。其中有一個人後來也成了袁家溝村的驕傲,他就是白炳炘(化名馬義,意思是堅定不移地信仰馬列主義),後來任當時的中共陝北第一分區特委書記、政委,陝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部長,陝北東地特委書記兼政委,從事秘密交通工作,建立聯絡據點,運送武器彈藥,迎接謝子長回陝北,支援東征紅軍渡河,打土豪,殺貪官,英勇奮鬥,不怕犧牲,為開創陝北東部革命根據地做出了巨大貢獻。

毛主席在袁家溝村生活和戰鬥了16個晝夜,為後來白如冰、白棟才等一大批熱血青年堅定革命熱情,投身革命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以至袁家溝村戶戶有紅軍、家家有烈骨,更使得袁家溝村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小山村養育出4位省委書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江西的興國,湖北的紅安被譽為將軍縣,以全縣誕生百名將軍而聞名,而袁家溝村的聞名全國卻是因它為共和國養育了4位省委書記:原山東省委第一書記白如冰、原江西省委第一書記白棟才、原福建省委第一書記白治民、現任雲南省委第一書記白恩培。同時,這個神奇的小山村還走出了8位副省級幹部、28位地師級幹部和70多位縣處級幹部。這不能不說是個傳奇。

村裡很多村民至今認為,袁家溝能出這麼多高官,是因為袁家溝的地形奇特,風水好。正如村民白雲富所說的民謠「鳳凰山下藏龍虎,面對公案福千秋,山山環抱水環繞,代代富貴不斷頭。二泉會溪流當溝,土魚抱鱉萬年留。風水生成聚寶盆,世世代代出名流。」

民謠中所說的鳳凰山是袁家溝村子正中央的一座山,叫龍鳳山,龍鳳山前南北對應有兩座山,南邊的高大,北邊的雄偉。龍鳳山左右兩面各有一股泉水晝夜流淌,龍鳳山對面有一道綿長而平緩的山梁南北貫通,四周的山將整個村子包圍的嚴嚴實實、深藏不漏。民間傳說玉皇大帝駕御龍查看凡間,飛在黃河兩岸時突然看見溝壑縱橫的山溝裡有一潭清水十分壯觀,於是駐足看到山溝裡的人們在悠閒的耕種、魚兒在深潭中嬉戲,老龜在河灘上曬太陽,半山上落一隻鳳凰,鳳凰周圍飛翔著五顏六色的鳥兒,好一番人間勝景。

御龍回到天庭後對他看到的景象念念不忘,於是趁玉皇大帝不注意偷偷溜出天庭,來到他夢寐以求的地方,玉帝得知後勃然大怒,傳給御鶴法器,並派他除掉御龍,御鶴飛來後啄瞎御龍的眼睛,又準備去啄鳳凰,這時御龍緊緊纏住鳳凰沉入潭底,御鶴沒了辦法,只好利用法器化成看風水的人,告訴村民要想得到上天的保佑,必須在村子裡修兩座廟,一座娘娘廟保子女平安,一座文星魁星廟保代代出人才。

這都是古老相傳,袁家溝村真正能養育出這麼多傑出的人才,是有深層次的客觀原因的。

不少人誤以為,袁家溝村便是袁姓為主的村莊,其實袁家溝村是單一的白姓,全村136戶人家都姓白。那為何叫袁家溝呢?據說是因為袁家溝村有三股碗口大的泉水晝夜流淌,形成小河,村民們紛紛在河邊築起菜園並利用泉水灌溉,周圍村莊的人羨慕地稱其為園則溝,後經演變取諧音為袁家溝。

從袁家溝最古老的白氏家譜記載,曾有皇帝親批得嘉獎誥書十二統,可謂是科甲綿延,忠良世家。但是,袁家溝村能出這麼多高官最重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當然是對教育的重視和後人自身的勤奮努力。袁家溝村自古以來就崇尚文化,注重教育。在村子中修建文星魁星廟,在教育上,村民們信奉「寧可一日無餐,不可一日無教」的古訓,大力注重教育的結果就是古代有「明朝漢州知州白行順」,現代有四位省委書記以及百餘名中高級幹部。

其次是第二高小的影響。第二高小的創辦人是白雍熙,生於高傑村,民國初就讀於陝西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在校接受孫中山三民主義,追求進步,立志教育救國。1914年返鄉從事教育事業,積極宣傳和倡導用新思想辦學。1920年創建第二高小,任校長,白雍熙任職時將家中12孔窯洞拿出當做校舍,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廢舊立新。並且聘請白明善、白自強、李宗白等共產黨員擔任教師,為黨培養出了白如冰、白治民等一大批優秀的革命人才。

其三是因為袁家溝村較早的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1919年「五四」運動後,在北平的學生李子洲(子洲人),呼延震東(清澗人)受李大釗派遣一起回陝北,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1924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的李子洲出任校長,呼延震東出任榆林中學訓育主任,他們帶來了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影響了一代人。

除此之外,1923年創立的綏德師範也為培養這些人才起了重要作用。綏德師範是陝北地區為數不多的高等學府之一,這所學校不僅在陝西,而且在全國都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從清澗出去的高級幹部中,大多為上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綏德師範學校的學生。白如冰、白棟才、白治民等人也都曾就讀於綏德師範,可見綏德師範的教育對袁家溝也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

除了這四位省委書記,袁家溝村還養育出了一大批傑出的人才。比如,原陝西省委副書記、省地質學會理事長白耀明;原陝西省煙草專賣局副局長白海延;西安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白珍實;蘭州醫學院副教授白潤江;現深圳市委副書記白天(白棟才之子)等。

袁家溝村這個偏遠的小山村因為一代偉人毛主席和東征宣言,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因為為共和國培養和輸送了100多位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而聞名全國。我們相信,袁家溝村會有更多的後人沿著前輩們走過的路,走出一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光輝未來!

四位省委書記

白如冰 1912年出生,原山東省委書記從袁家溝走出的四位省委書記中,年歲最大的當數白如冰。1927年11月,僅15歲的白如冰便加入了共產黨。後來,白如冰在談到他參加革命的經過時,不止一次提到白明善是自己的引路人。白明善在1924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按親戚關係,他是白如冰的六叔。1925年至1927年7月,正在清澗縣高傑村縣立第二高小讀書的白如冰聽到白明善是共產黨員,就懷著好奇的心情給在外地工作的白明善寫了兩封信。白明善在回信中熱情鼓勵他要好好學習,長大參加革命,還寄來《共產黨宣言》、《共產主義ABC》、《馬克思主義淺談》和《嚮導》、《中國青年》等革命書刊。白如冰正是由於如饑似渴地學習了這些書刊,從中受到了啟發、教育和鼓舞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他積極地參加學生運動,宣傳和組織農民協會,發動農民群眾與貪官污吏、土豪劣紳作鬥爭。此後,由於他工作出色,從1928年起,他在不同的崗位上擔任過眾多的領導職務:歷任袁家溝黨支部書記、清澗縣東區區委書記、中共陝北特委候補委員兼橫山縣委書記、延川縣工委書記、中共西北委特派員兼延長縣委書記等。1935年10月任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晉軍委供給部長,同年11月至1937年7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總供給部副部長、後方供給部長。後任中共三邊特委書記,中共蒙古工委書記,中共綏遠省委書記兼蒙民部長。1940年3月至1941年10月,中央決定將晉西北的雁北地區劃歸綏遠省委領導,並將綏遠省委改為中共晉綏邊區黨委,白如冰被任命為黨委書記兼大青山游擊二支隊政委。以後其職務多次變動:解放前夕,任陝甘寧邊區政府財政廳廳長。解放後曾任西北軍委員會委員、西北財經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西北財政部部長、黨組書記、中央手工業管理局局長、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主任、黨組書記,後任山東省常務副省長、省長,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山東省革委會副主任、主任,1974年11月至1982年12月任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

白棟材 1916年出生,原江西省委書記白棟材,1927年在清澗縣第二高小讀書期間加入共青團,並擔任過學校團支部書記。他曾回憶說他經常看的一本小冊子是《共產黨ABC》,由於當時這類進步書籍比較少,他經常與其他黨團員及進步青年搶著看。1935年白棟材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曾任陝北蘇維埃主席巡視員。由於他具有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1936年被調到中央黨校任教員、班主任、區主任,後任中共陝北三邊地委書記,中央黨校五部主任。1945年調任吉林省工委組織部長,後任吉林省委秘書長、圖門市委書記。從1949年開始,歷任江西省南昌地委書記、江西省委第三書記兼南昌市委書記、市長。1956年4月任江西省委書記處書記。「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像多數幹部一樣,他於1967年被^造**派「奪權」,受到不公正的審查。1970年4月起擔任江西省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粉碎「四人幫」後,1979年起歷任江西省委副書記、書記、省長。他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投身於恢復經濟和撥亂反正的工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82年8月任江西省委第一書記、省軍區第一政委。

白治民 1918年出生,原福建省委書記白治民,1930年加入共青團,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也是清澗縣第二高小的學生,在校期間加入共青團並曾擔任團小組組長。由於當時第二高小已經成立了黨團組織,活動比較多,因而他能夠接觸較多的有關革命的書刊資料,如《馬克思主義淺說》、《紅軍戰報》、《嚮導》、《紅色中華》等。1935年入黨後,他曾任共青團陝北特委宣傳部部長、陝甘寧省委書記、西北青年救國會主任、中共延長中心縣委書記、綏德、三原地委書記。建國後,歷任中共陝西省委秘書長、副書記、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處候補書記兼組織部部長,中共福建省委書記,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顧問等職。

白恩培 1946年出生,現任雲南省委書記白恩培是袁家溝的「後起之秀」。與前三位生於斯長於斯的省委書記不同,白恩培在12歲時就跟隨父親搬到延安,父親白炳信時任西安草灘農場黨委副書記。在那裡,從初中、高中到大學,白恩培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轉變。大學畢業後下派到農場鍛煉,後分到延安柴油機廠。之後,白恩培擔任延安捲煙廠黨委書記,延安地委書記。後調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書記、組織部長,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書記,青海省委副書記,青海省省長,青海省委書記,一直到雲南省委書記。作為袁家溝走出的四位省委書記中最年輕的一位,白恩培無論是在革命老區,在無邊的大草原,還是在廣闊的青藏高原,他的身影總是出現在工廠、農家、牧區,與人民群眾在一起,在每個崗位上都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政績,受到了當地人民的讚揚。也因為白恩培從小就離開了袁家溝,因此記者在清澗甚至袁家溝採訪時,村民對白恩培的情況知之甚少,連清澗縣志也僅有年鑒記錄,缺乏詳盡資料。這樣偏僻的小山村,竟然先後走出了四位省委書記,而更巧合的是,白如冰、白棟材與白治民的父親是堂兄弟,白恩培是白治民的侄子。這種情況在全國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在袁家溝,流傳著很多和幾位省委書記有關的故事

故事一:「磨磨軍」圍捕白如冰 按輩份說,82歲的白進美老人是白如冰的堂兄,他曾經親眼目睹了白如冰逃過敵人圍捕的情形。1932年臘月,北風凜冽。12歲的白進美在後溝裡給牲口餵水時,看見有一個人老在村口走過來走過去,那裝扮一看就知道是國民黨的探子。白進美起初不以為意,後來有人在村口大聲叫嚷:「磨磨軍已經出了清澗縣城,正奔袁家溝方向來了,要抓『白拐子』」。 「白拐子」就是白如冰的外號,他打小患了小兒麻痺症,走路一拐一拐。1932年,白如冰雖然才剛剛20歲,但已經是中共袁家溝支部書記,在當地算是有影響的人,更重要的是,袁家溝在白如冰的領導下,已經成為當地白色政權的心頭之痛。於是,磨磨軍(在榆林方言中,磨有守侯的意思,磨磨軍實際是接受蔣介石國民黨政府領導的地方軍閥)未到之前,就已經有人通知白如冰趕快撤離袁家溝。無奈,磨磨軍行軍很快,迅速把兩條溝前前後後都包圍了起來。12歲的白進美,聽到村口響起槍聲之後,馬上跑到山上的土堡躲藏了起來,居高臨下,無意中目睹了白如冰從袁家溝逃走———因為地形熟悉,白如冰沒有順沿著大路,而是由西溝跑到東溝,一拐一拐地翻山逃跑了。從袁家溝走了之後的第二年四、五月間,白如冰參與了紅2支隊的創建準備工作。6月,任安定縣區委宣傳委員,9月復任清澗東區區委書記。1934年1月,白如冰和白雪山等共謀,在解家溝殺豪紳衙役9人,揭開了清澗革命新的一頁。

故事二:省委書記回鄉修路通電 據清澗縣委宣傳部同志說,四位省委書記中,有兩位後來回過袁家溝,給村子裡修路通電,還捐資修建了村裡的小學。但記者在袁家溝村詢問此事時,村民們居然大都不知情。村長、村支書當時也都因為不在村裡而缺席了此次探訪。有位村民告訴記者,很久以前有一位「大幹部」到袁家溝來,看到當時的袁家溝沒有一條通向外界的像樣的公路,回去後不久,縣裡就聽他的意見修了現在這條路。還有另外一位幹部捐了十萬元,在這裡建了一所希望小學。但是,甚至白進美、白榮貴,他們也說記不得有這麼一回事。後來,記者在延安見到白林,他的爺爺和白如冰是同胞兄弟,他的父親與兄長曾陪同白如冰前往袁家溝。在他的辦公室裡,他向記者講述了那段故事:1985年,白如冰回到袁家溝,只住了一個晚上,村民們跑來反映說,袁家溝沒有電,路也不好走。他說,如果是在山東的話,這我可以解決,但這是在陝西,我們也只能反映給當地政府了。後來,陝西省聽了白如冰的反映後,撥了12萬元。他當時說,你們修這個路可以,拉電也行,但是要考慮到路要通到周圍的村子,這個電,也不能只考慮袁家溝,把周圍能用上的也要考慮進去。袁家溝小學的修建不是哪個幹部捐資的,據白林介紹,當時白恩培在青海任省委書記,一次聽了老鄉的匯報後,就聯繫了一位商人朋友。為了防止捐資被濫用,白恩培還特別交待,修好之後,必須給他拍些照片寄來,看錢是不是用到要點上。

故事三:袁家溝沒有「問題官員」 幾年前,清澗縣為袁家溝做過一次統計,發現僅400餘人的村子竟然有72個縣級以上幹部,72名幹部中沒有一人因作風問題而受到處罰。談到這一點,袁家溝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袁家溝採訪時,不少村民認為袁家溝的先祖應該是書香子弟。延安府志這樣評價清澗:學成斯文,民扶農桑。而清澗縣志也提到「斯文佳氣袁家溝」,意指袁家溝人大都知書達理,尤其注重仕途。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末年時,村裡有個叫白行順的人做了都御史(清澗縣志記載,此人是白如冰的先祖),後明被清亡後,白行順告誡後代要忠順亡明,即便讀書也不能考取功名,不做清朝的官,要守「忠義孝道」。到了近代,袁家溝人仍尊崇家風為善。據72名幹部之一、清澗縣環保局局長白世東說,袁家溝出來的人才不少,奇怪的是,袁家溝的學生最後總能成才,而其他村一起上學的夥伴卻大部分讀不成。就算是同樣出去工作的,袁家溝人的出息也比較大,而且沒有犯錯誤或中途有什麼意外挫折。歸咎其原因,白世東認為,一是家庭教育比較嚴格,二是袁家溝形成已久的積極向上的村風,特別是袁家溝書香門第的傳統已印烙於民心。

採訪手記

結束了對袁家溝村的採訪,我們久久不能平靜,既驚訝於袁家溝曾經的傳奇,也惋惜於如今的頹敗,更憧憬輝煌的未來。

袁家溝村的聞名還因為它的貧窮。高傑村鎮黨委書記惠生禮說,袁家溝村是全鄉42個村中最窮的一個。據袁家溝村支部書記白江思說:「全村人口537人,現在在家的不足200人,而且基本都是45歲以上的『老弱病殘』。村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收入主要以棗為主,人均純收入不到1000元。如果天工不作美,溫飽都有困難。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很多人家的門都鎖著。」所以,我們才感覺到一絲寂靜,還有頹敗。

清澗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韓世強說,清澗縣為中國革命培養了400多位紅軍戰士,而袁家溝村更為共和國養育出了4位省委書記和100多位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他們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的政府不會讓這個小山村繼續貧瘠和頹敗。2007年,清澗縣委、縣政府在袁家溝村打造紅色革命旅遊基地和紅棗生態旅遊基地,開創富民強村的新路子。

清澗縣文化局局長郭彩萍說,袁家溝村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我們要把它保護起來。截至目前,縣上克服重重困難,為維修袁家溝革命舊址,修建碑廊,硬化道路,總投資已經超過300萬元。2009年,袁家溝村將在深圳市委副書記白天的投資和關懷下,打造「三館」——《沁園春•雪》紀念館、東征紀念館和袁家溝人文展覽館,為今後的大發展奠定基礎。

我們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袁家溝村的未來會有一個嶄新的面貌!

      責任編輯:賀頓
原雲南省原省委書記白恩培被查      [2014-08-29]
鄧小平緬懷館在家鄉廣安開館      [2014-08-18]
遼寧省委書記省長會見香港代表團      [2014-08-11]
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趕往爆炸現場      [2014-08-02]
家鄉人平靜以對周永康被查      [2014-07-29]
經責審計明確覆蓋省長省委書記      [2014-07-29]
孤兒在深圳獲捐款 家鄉政府來要人      [2014-06-23]
四川80後自製家鄉航拍宣傳片      [2014-05-20]
江澤民家鄉泛舟 交通無特別管制      [2014-04-21]
貴州省委書記與村民一起鋤地      [201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