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人民日報批網絡用語:有話不好好說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12-0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匯網訊】「人艱不拆」「累覺不愛」「火鉗劉明」這些詞兒你都知道是什麼意思嗎?近年來,網絡流行語可謂五花八門,近日,廣電總局發出通知,要求各類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不得使用或介紹根據網絡語言、仿照成語形式生造的詞語,引發了廣大網友的討論。《人民日報》今日發表文章《評"網絡新造詞語流行":語言該規範就要規範》,文章稱有些網絡用語就是不好好說話,並認為語言該規範還是要規範。

全文如下:

如何看待網絡語言,是近些年爭論不休的話題,近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佈《關於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中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通知》,再次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也引發了諸多不同意見。

網絡語言如井噴般出現,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些新造語詞不僅充斥網絡,而且還影響到傳統媒體和書刊,甚至成為許多年青一代的交往用語。

其實,五花八門的網絡語言,向來就分幾種。其中一種早已有之,有的原意照搬,有的僅僅調換了某個字,有的不過是增添了新的義項罷了,由於在網絡中被高頻率運用,所以才增加了知名度。這類詞彙,沒有病症,一看便明白,即使與原意有所不同,但稍加解釋就能一清二楚。「給力」,就不是一個新詞;而「高大上」這樣的說法,與已經使用了30多年的高大全也有鮮明的關聯;「失聯」,嚴格意義上還不能算是網絡的發明,並且看了就懂;「拍磚」,在我小的時候,孩子們就常用;而「雷人」「吐槽」等,不但源自方言,且理解起來也挺容易;「山寨」的新含義雖說很新,但一說「山寨版」,大多都能猜個八九不離十;「正能量」是個物理名詞,最初來自翻譯,不但被網絡,實際也被所有人使用。至於「斷捨離」「打醬油」「土豪」等等,也大體如此。

另外還有一種,也就是廣電總局在通知中所說,是隨意篡改、亂用成語,是仿照成語而生造詞語。這類網絡語詞,如「晉善晉美」「十動然拒」「人艱不拆」「累覺不愛」「喜大普奔」等,不但毫無語言文化的延續性可言,而且表意含混,無一不是硬性縮略、強行拼裝的結果。有人說這些詞彙網民都能看得懂,只有不上網的人才難以理解,事實上,什麼才是網民並無嚴格的說法,我相信,那些經常上網看新聞、查資料、讀文章、發郵件的人也未必明白。有人認為對這些新造詞不能一棍子打死,但諸如此類的生造詞,恐怕都是病詞,可取之處實在不多。

語言不斷在發展,總是在演變,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詞彙,這雖然是語言文化的歷史,但所有發展和演變都有其內在的延續性,也都是大眾生活的需要。最終替代文言文的白話文,並非憑空想像,也非生造而成,而是以早已普及的漢語口語為其基礎。白話文所體現的歷史延續性,最重要的就是保留了成語。成語是漢語的一大特色,顯示了漢語的文化傳統和歷史淵源,肢解、傷害成語是對漢語的嚴重破壞。能夠加入漢語傳統,是我們的本事,而破壞則不能不說就是敗家子了。

網絡用語是語言文化在網絡時代的發展結果,也是一種必然產物,但井噴很容易魚龍混雜,有可能會損傷語言美的主幹,尤其像「十動然拒」「人艱不拆」等等的出現,就是網絡造詞缺乏底線的反映,是一種濫造;而那些「我不能同意你更多」之類的話,根本就是對語言和譯文的不負責任,叫「有話不好好說」才更貼切。這些生造詞,既不是社會生活的需要,也無益於人際交流,最容易產生網絡對文化的負面效應,所以,必要的規範和禁止無可非議。

語言是我們民族文化生存的基石,也是民族審美意識最鮮明的體現,愛惜我們的語言就是愛惜我們的文化。

      責任編輯:賀頓
人民日報:英應放下殖民主義心態      [2014-12-04]
人民日報:屌絲一詞破壞青年精神      [2014-12-02]
人民日報批地方強推土地流轉:勿搞大躍進      [2014-11-30]
人民日報連發5文章批美:像個怨婦      [2014-11-29]
人民日報客戶端:習近平打造中國模式2.0版      [2014-11-27]
人民日報:降息不代表貨幣政策轉向      [2014-11-22]
人民日報:日本「離島奪還」把戲該休矣      [2014-11-21]
人民日報吁給春晚減壓:一頓年夜飯而已      [2014-11-20]
人民日報:美應放棄「不可或缺」幻覺      [2014-11-20]
人民日報批招聘性別歧視:企業非澡堂      [201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