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舉國公祭慰亡靈 銘記歷史世代傳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12-1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全國各地近日開展國家公祭日主題紀念活動。圖為合肥工業大學學生昨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

【文匯網訊】(記者 趙勇 南京報道)今天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9年前,2005年全國「兩會」期間,時任全國政協常委、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趙龍向全國政協遞交把每年的12月13日定為國家公祭日的提案,並由國家領導人參與,成為首份在國家議事平台上提出的國家公祭日建言;2012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南京藝術學院院長鄒建平接力,建議每年12月13日在南京舉行國家層面的公祭活動;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草案。正是以他們為代表的各界人士的接力提案,國家公祭日才最終實現,通過提高紀念規格,讓一代一代人銘記歷史,並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當年的提案複印件我一直保留着」,已經退休的趙龍從文件櫃中一大堆文件裡準確地翻出了9年前他提交的「國家公祭提案」,封面左上角標注着一個歷史性的時間--「2005年」,案由一欄則用鋼筆工整地寫着「關於將每年的12月13日定為國家公祭日的建議」。

首建言政協 委員搶聯名

翻開提案是兩張聯合提案人的簽名頁,上面密密麻麻地簽署了49位聯合提案人的名字,「本來就拿了一張紙給人家簽名,誰知道很快就簽滿了,大家一聽說是建議設立國家公祭日,都搶着簽,我只好又加了一頁紙。」趙龍說,簽名頁後面就是提案正文,不長,只有薄薄兩頁紙,短短六七百字。「收集了簽名後,我在賓館裡一個多小時就把提案寫好了,所有的內容早就在我腦子裡裝着了」。

兒子愛國情 觸動父心靈

說起9年前的那份提案,趙龍感覺「好像就像昨天寫的一樣,記得清楚得很」。2004年,趙龍第二次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不過與前一次他自己去不同,這一次,他帶上了從國外回來過暑假的兒子,「那個時候我就想,該讓孩子也看看這段歷史,讓他們記住南京大屠殺」。

父子倆在館裡面一呆就是兩三個小時,原本還擔心兒子走馬觀花,沒想到兒子帶了一台攝錄機,在館裡拍了一個多小時的錄像。「兒子一邊拍一邊跟我說,我們這個民族經歷了這麼多苦難,很多老外並不知道這段歷史,一定要把這段錄像拿到學校給同學們看」,趙龍說,他當時就產生了一個念頭--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規格需要提高,要讓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南京大屠殺真相,讓一代代人都不至於遺忘這段人類歷史上的黑暗一頁,「可以說,是兒子觸動了我」。

展提案調研 遍訪倖存者

出館時,趙龍碰上了紀念館館長朱成山,簡短交流之後,兩人想到了一起--在全國「兩會」上提出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提案。離開紀念館後,趙龍就着手展開相關調研,遍訪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和遇難者親屬,並多次拜訪研究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專家,收集了翔實的資料。

「這個事總要有人來做。南京大屠殺是二戰史上三大慘案之一,奧斯維辛死難者有國家公祭、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死難者有國家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當然也應該有國家層面的公祭」,9年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成真,「我聽到這個消息,馬上就給兒子打了個電話,沒想到,兒子比我還先知道」,趙龍說:「9年來,我一直在等着這個消息,現在心裡一塊石頭終於落地了。以後每年的12月13日,我們國家都會以國家公祭的形式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更多的人會通過國家公祭的形式記住那段歷史,這是最重要的。」

公祭日
      責任編輯:吳海容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隆重舉行      [2014-12-13]
習近平:舉行公祭不是延續仇恨      [2014-12-13]
中美軍艦「意外相遇」怎麼辦?      [2014-12-13]
中國正告越南勿插手「南海仲裁案」      [2014-12-13]
茅於軾:中國政府應退出慈善      [2014-12-13]
全國將取消流動人員「檔案保管費」      [2014-12-13]
77名青少年在公祭儀式上宣讀《和平宣言》      [2014-12-13]
中國首台360噸核電環行起重機成功      [2014-12-13]
女童熱水燙傷 父親割頭皮救女      [2014-12-13]
天津南開區原政協副主席被查      [2014-12-13]
  即時新聞今日排行
廣深港高鐵內地段距香港最近的深圳福田站,2015年底正式啟用。從深圳和廣州坐高鐵,分別僅需15分鐘和30分鐘便可到達香港,形成「廣深港半小時經濟圈」。對此,你認為:
香港將融入內地的高速鐵路網,有利於經濟發展。
香港如未能處理好一地兩檢問題,高鐵作用不大。
        [查看結果]


文匯報檢索 | 文匯報必讀 | 文匯報欄目 | 文匯報獲獎 | 文匯報訂閱 | 廣告 | 關於我們 | 交換鏈接 | 網站地圖

香港文匯報新媒體中心 版權所有 ©1997-2025 WENWEIPO.COM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