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隨著黑海之濱的槍炮聲在2014年春天驟起,舊的平衡被打破,新的秩序未建立,俄羅斯與西方從合作走向對立,不確定性籠罩著大西洋兩岸。」據北京青年報報道,2014,是一戰百年,是柏林牆倒塌25週年,世界又面臨新的轉折。以烏克蘭危機為爆發點,疊加克里米亞入俄、馬航MH17空難以及烏東部持續動盪,俄羅斯與美歐關係一步步惡化到決裂,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以此為主軸,國際格局與秩序開始了冷戰後新一輪嬗變,令人唏噓。
「新冷戰」或是「迷你冷戰」?
如何看事態的演變?西方與俄羅斯有著截然相反的視角。
在西方看來,烏克蘭危機改變了自冷戰以來的歐洲安全基礎,俄羅斯「踐踏了歐洲安全框架的基本原則」。美國總統奧巴馬公開把俄羅斯與「伊斯蘭國」、埃博拉疫情並稱為當今世界的三大威脅;在德國總理默克爾眼裡,普京是生活在「另一個世界的人」,俄羅斯「使歐洲的和平秩序受到挑戰」。一年來,西方輿論更是一邊倒地抨擊俄羅斯,法新社年終報道蓋棺定論,稱普京是「撕碎規則手冊」的人。
在俄羅斯看來,所有的一切都是西方做得過分在前,俄羅斯被逼反制在後。克里米亞入俄之時,「硬漢」普京眼角濕潤地訴說:俄羅斯無路可退,就像彈簧被壓到底會猛烈反彈。在最新的國情咨文中,普京更是指責西方企圖以「新鐵幕」圍堵俄羅斯。
如何判定當前俄西關係,是「新冷戰」還是「迷你冷戰」,世界輿論沒有統一定論,但雙方漸行漸遠是公認的。一系列事例可以佐證這一點:
其一,俄羅斯被西方逐出8國集團,原本今年索契的峰會改到荷蘭;
其二,北約宣佈「凍結」與俄羅斯的合作;
其三,美歐聯手發動一波接一波制裁;
其四,在國際場合冷對俄羅斯領導人。人們記得,在諾曼底登陸70週年紀念儀式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照相時不願和普京挨在一起;在澳大利亞布裡斯班G20峰會上,受到「冷遇」的普京找借口「提前回國」……
「系統性」對立
在這些表象之後,俄西對立對抗呈現「系統性」與「持續性」,至今尚未看到緩解之跡象,所謂「迷你冷戰」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
政治上,俄西政治互信正一步步被掏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正在打造一個新聯盟,全方位地孤立俄羅斯。用德國《國際政治》雙月刊的話說,這宣告「一個對抗和不穩定時代的開始。」 在西邊,烏克蘭最近宣佈在烏俄邊境構築2000多公里長隔離牆,有媒體稱之為「新柏林牆」;在東邊,澳大利亞、日本等亦跟著對俄羅斯冷臉、制裁。而且,連一向與俄羅斯保持特殊關係的德國也愈來愈失去耐心,與普京進行過數十次電話外交的默克爾如今開始公開指責俄羅斯「愛挑事」,警告稱西巴爾幹都面臨「北極熊」干預的風險。
軍事上,烏克蘭危機讓歐洲自冷戰後首次感受到軍事威脅並非天方夜譚,西方輿論認為俄羅斯施用的「現代代理人戰爭」的「新模式」讓歐洲人再次對安全問題展開反思。一年來,俄戰機在波羅的海上空與歐洲鄰國戰機「對峙」「險相撞」的消息開始被西方媒體屢屢渲染,習慣上依靠美國軍事保護傘的歐洲開始在軍費開支上觸底反彈。 在此背景下,接近「失業」的北約「滿血復活」,盟主美國躊躇滿志。至今,北約起碼做出三道反應,招招對著俄羅斯:
其一,軍事上對東歐成員國進行「再保險」,如加強波羅的海諸國領空監控、海軍備戰和空中預警等;
其二,9月威爾士北約峰會通過「準備行動計劃」,提高作戰和反應能力,12月宣佈著手建立一支「臨時快反部隊」;
其三,擴大在東歐的軍備庫,輪換和訓練那裡的部隊。
經濟上,西方啟動了數波經濟制裁,發動了貨幣戰和「疑似」石油戰。人們看到,國際油價暴跌至每桶60美元以下,俄羅斯面臨盧布貶值、股市暴跌、資本外逃、財政收入緊張等巨大壓力。然而,歐洲對俄天然氣的不對稱依賴讓莫斯科可以時不時揮起能源大棒作為反制。最近,普京宣佈暫停「南溪」天然氣管道項目,拉土耳其把水攪渾,讓保加利亞等東歐國家如同被「割肉」。
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經濟上的相互交織讓歐洲內部對制裁意見不一,制裁「統一戰線」屢屢被突破。比如,法國直到最近才宣佈暫停向俄交付「西北風」級直升機母艦,匈牙利9月份就出人意料地停止對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在俄羅斯有著大量投資的德國企業界更是叫嚷連天。
總而言之,歐洲與俄羅斯似乎在玩「瞪眼」遊戲,在比拚定力和耐力。
有因就有果
追根溯源,俄西關係走到今天這一步有著深刻的背景。
冷戰結束後,俄羅斯曾一度想加入西方體系,執政初期的普京把「希望俄羅斯成為歐洲一部分」掛在嘴邊。但一個有情,另一個無意,西方實際上一直把俄羅斯當做自己的對手,突破「君子協定」讓北約一步步東擴搞得克里姆林宮心煩意亂。北約東擴改變了歐洲地緣政治和戰略安全格局——德國的坦克可以直接開到前蘇聯國家的邊境,而北約戰機從波羅的海三國起飛,不到10分鐘就可以進入俄羅斯領空。
西方還沒有就此收手,「顏色革命」讓北約進一步把手伸向格魯吉亞、烏克蘭等前蘇聯國家,而在俄羅斯看來,這是屬於自己的「戰略空間」。於是,俄西分道揚鑣是定局。在烏克蘭危機中,西方不惜「耍賴」撕毀既定協議,讓莫斯科感到被戲弄。被逼到牆角的俄羅斯放手一搏,一幕幕驚天大戲在黑海之濱次第上演。
毫無疑問,克里米亞入俄是新時期俄西關係的重大轉折,這轉折是新世紀以來繼「9·11」後國際關係的又一個戰略拐點。
算起來,是西方種下了因,歐東秩序陷入不穩定是果,西方玩大了把自己給繞了進去。
要對話不要對抗
俱往矣。新的一年裡,俄西關係走向如何?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軍事選項可以排除,對話依然是首選。從烏克蘭危機爆發之日起,無論雙方如何關係緊張,西方一些排除軍事對抗的可能性,未來這一立場不會改變。俄外長拉夫羅夫最近在國家杜馬表示,世界出現目前這種「負面趨勢」不是俄羅斯的選擇,俄「永遠準備對話」。
然而,美國會收手嗎?從某種程度上說,作為北約盟主的美國是烏克蘭危機的受益者,讓歐洲重新服服帖帖地歸於旗下。因此,美國不會輕易罷手。但歐美立場一直有距離,歐洲依然有著鬆動的空間,最近法國總統奧朗德突訪莫斯科就是明證。 其次,西方對俄羅斯唯一的牌就是繼續經濟制裁,是否加碼取決於烏東局勢。
隨著制裁「藥力」漸漸釋放,俄羅斯能扛多久?這主要取決於俄羅斯國內民意。克里米亞入俄後,普京支持率曾一度超過90%,如今雖然俄羅斯經濟面臨困境但其支持率依然高企。儘管西方輿論一邊倒地唱衰俄羅斯,但普京在最新國情咨文中依然豪氣沖天:俄羅斯不會在制裁面前屈服,「俄羅斯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國家」。
其三,在重大國際問題上,尋求與俄合作依然在西方很有市場。俄羅斯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無論是打擊「伊斯蘭國」、敘利亞問題、伊朗核問題和氣候變化,諸多國際難題繞不開俄羅斯,更不用提烏克蘭東部穩定問題。而這,亦是歐洲主流輿論普遍認同的觀點。
讓歷史照進現實,要對話不要對抗是時代潮流。誠然,在西方體系裡,沒有俄羅斯的位子,但世界需要秩序與穩定,不歡迎「新冷戰」。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世界希望俄羅斯與西方能抓住契機「相逢一笑泯恩仇」,重回和平與發展的主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