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前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馬靜攝 【文匯網訊】(記者馬靜 北京報道)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前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8日在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教育、青年問題專題座談會上表示,當下香港青年一代身上存在四個問題,本港青少年計劃亟待重新檢討和調整。他又呼籲當局最好能讓香港青年一代看到未來和前途,不要再以成年人的眼光要求他們,最好能學會青年一代語言,融入到青年人的世界和生活圈,與青年一代做戰友和夥伴。
何志平指出,當下香港青少年出現一些問題。首先,全球化下令強少年意識形態發生變化,並對他們的發展空間造成影響,後現代主義,互聯網的崛起和應用,以及全球化人才流動性、競爭性的加強,引發青少年就業和從業困難,對前途看不準,沒有信心。「這個問題並不只是香港青年有,是一個普遍性問題」。
何志平認為,香港獨特環境也造成了香港青年身上存在一些問題,回歸之後內地的經濟發展特別快,回歸初期香港總體的收入GDP佔了國家GDP 16%,但回歸之17年後香港GDP只佔全國GDP的2%。經濟角色轉移、小島心態突然之間崩潰。這令很多大香港心態的人心理不是味,也很難適應。
何志平認為第三個問題是香港青少年還不能適應回歸後身份的改變,「我們搖身一變從殖民地的子民一夜之間變成中國公民,變成了香港的主人,這個身份的改變至今很多人都沒有醒覺過來,沒有調整過來。直到今天青少年怎麼用自己的公民身份、用香港的主人翁的身份出現,都尚未調整。」
「內地的青年人對前途充滿憧憬,反過來香港人青年面對激烈競爭,對未來感到迷茫和恐懼。香港的社會領袖也沒有足夠的政治才能去說服他們,清楚地向他們解釋前景,為他們指引一些正確的前路去走。香港青少年看不到明天,這是香港青年面臨的第四個問題。」何志平說。
何志平指出,香港青少年計劃為此要進行重新檢討和調整。當局首先要問自己三個重要問題:1、我們的社會對青年抱有什麼期望,希望他們具有何種素質、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與成人社會有怎樣的關係? 2、青少年對社會有什麼期望,他們需要什麼?我們有沒有利用政府的政策、社會的資源幫助青少年達到他們的目的,要讓香港社會輔助他們的目的。 3、社會有沒有針對青年的需要,提供適切的環境、培育和支持,令他們能有效地實現社會對他們的期望,又能滿足他們對社會的期望?
何志平又希望香港社會各界能夠加強與青年一代的溝通,不要再以成年人眼光去要求青年一代去做什麼,而是要學會他們的語言,打進他們的生活圈子,說他們能聽得懂的話,做青年人的戰友和夥伴,而不是對手和敵人。
何志平最後還指出,「佔中」事件證明,香港人需要站出來發聲,重新審視自身的政治、文化身份,重塑核心價值。「社會矛盾雖然爆發了,但這是香港人最重要的一場國民教育,讓香港人的政治意識可以自我警醒。占中事件是給香港人一個機遇,迫使我們要面對身份轉變的問題,並為香港青年及下一代清除殖民時代遺留的一切有關身份認同的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