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證券日報報道,澳洲央行3日宣佈下調隔夜拆款利率25個基點至2.25%。此前,已有包括歐洲央行、丹麥、瑞士、加拿大、俄羅斯及新西蘭等國家和地區相繼調降利率。隨著降息國家和地區的增加,中國是否也該採取類似舉措的呼聲逐漸高漲起來。那麼,中國有必要跟風這個所謂的降息潮嗎?
預測中國央行今年將進一步降准、降息的機構不在少數,這裡僅以具有相當代表性的澳新銀行的觀點作為例證。
澳新銀行稱,CPI的快速去通脹化和PPI通縮的加劇將對中國的貨幣政策產生較大影響。若國際油價持續下跌,今年CPI漲幅可能低至1.5%以下,貨幣政策需要進一步放鬆。預計2015年中國需要降准三次,每次降准50個基點,或者推出類似的政策。此外,央行今年還可能降低存款利率50個基點。
預測央行在短期內不會採取重大措施的機構同樣不在少數,比如瑞銀。
瑞銀最新發佈的報告認為,過去一個月央行超額續作了中期借貸便利(MLF)並重啟了公開市場逆回購,但同時謹慎調節利率和投放量、更沒有如市場此前期待的那樣降准,大體上維持了中性的流動性基調。
該機構認為,央行將會進一步加強流動性支持力度,包括在跨境資本持續大規模外流時降准。然而,在沒有切實證據表明經濟明顯惡化之前,宏觀政策難有大動作。瑞銀在報告中判斷,3月份宏觀數據才是對實體經濟真實運行狀況最好的衡量,有可能會決定未來兩個季度的政策走向。
能夠決定降准、降息政策何時出爐的決定性因素非實體經濟莫屬。因為今年1月份實體經濟數據走勢不太具有指示性(其實歷年都是如此),再加上2月份會受到春節因素的干擾,能夠真實反映今年經濟運行狀況的數據要從3月份開始。僅僅看到1月份部分數據就對全年的貨幣政策走勢做出預測,這顯然不是理智的判斷。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今年貨幣政策定的調子是「要更加注重鬆緊適度」。這就表明,今年貨幣政策的微調預調要更加注重以實體經濟的感受作為調控閥門。假如實體經濟出現局部運行不暢的跡象,這個閥門就會部分打開,諸如局部「降雨」(定向投放流動性)、定向降准或降息的舉措就會擇機使用;但如果實體經濟出現系統性的運行不暢的現象,這個閥門就會全部打開,大水漫灌式的調控措施就將隨之而來。
困擾中國實體經濟運行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在應對這一問題上,央行已經啟動匯率工具進行接招拆招。
尤其是今年年初以來,諸如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幾近跌停、跌至逾兩年新低、中間價創兩個月低位,這樣的詞彙在網絡和報紙上飛舞著。
近來,在國內對經濟增速的擔憂及美元強勁走勢的主導下,人民幣自2014年年底以來一直承受明顯貶值壓力,過去人民幣單邊升值的趨勢已經出現逆轉跡象,雙向且幅度不小的區間內波動將成為人民幣匯率的新常態。這是監管層希望看到的,如此才能有效化解外部經濟環境變化給國內帶來的負面影響,發揮匯率在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中的積極作用。
儘管如此,但從人民幣國際化的角度進行考慮,人民幣大幅或長期貶值的概率不會很大。目前人民幣匯率波動,更多是因為歐洲央行萬億歐元量化寬鬆後美元指數強勢重估所致。央行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調整幅度增加,更多傳達的是一種市場化預期引導意圖,並不代表短期內匯率政策的轉向。但在匯率方面的微調,使得貨幣政策必須符合國內外基本面和市場動態,這對央行的調控藝術是一個嚴峻考驗。
對沖外部不利因素,央行已經出手;化解內部經濟矛盾,央行已經將調控的閥門緊緊握在手裡,並且開始鬆動。從去年12月份至今,央行通過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逆回購已經向市場「滴灌」了超過1萬億元的流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