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天將小雨交春半,誰見枝頭花歷亂。」3月21日將迎來春分節氣,巧合的是,今天也正值農曆二月初二,民間俗稱「龍抬頭」的日子。專家表示,「春分日」恰逢「龍抬頭」,預示著田間農事逐漸繁忙起來,新的一年會有一個好收成。
春分並非傳統節日 民間流行「豎蛋」遊戲
春分位列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第四位,一直以來,春分並非傳統節日,而是被視為指示農業生產的重要節氣之一,古時又稱「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這一天,晝夜時長相等。
今年,春分巧逢傳統節日「二月二龍抬頭」。在往年時間則會相差幾天乃至半個月之久。文化學者胡野秋分析,這主要是因為曆法的原因,中國使用的農曆和公歷相交叉導致的結果,「閏年比較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完全重合的時候並不多見,但並無什麼特別的儀式」。
不過,在幾千年的時間流逝中,在春分這一天還是形成了一些有趣的民俗,「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便與此有關。流傳至今的「豎蛋」遊戲,被稱為「民間最好玩兒的習俗」。同時,由於天氣回暖,人們戶外活動增加,放風箏,踏青這些活動將隨之開始。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
我國民間認為,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抬頭的日子,此後雨水會逐漸增多,為新的一年帶來好收成。我國北方廣泛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等農諺。由於「龍」與「農」諧音,又有「二月二,農抬頭」之說,因此,這一天被稱之為「春龍節」「春耕節」「春農節」「農頭節」。
為什麼要「二月二」龍才抬頭呢?因為農曆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這時陽氣上升,大地復甦、草木萌動,農民們就要春耕、播種了,非常需要土壤濕潤,保有水分。這時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寶貴了,所以有「春雨貴如油」之說。
從節氣上說,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春分」之間,這是個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時期,古人希望通過對龍的祈求行為來實現降雨的目的。
為什麼是龍「抬頭」呢?因為二月初處於驚蟄前後,蟄伏一冬的各種動物又恢復了活力,該有所活動了。龍抬頭了,意味著龍也行動起來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職責了。
「二月二」的習俗:剃頭盼好運 不做針線活
「二月二剃龍頭」的說法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這天民間一直有「理發去舊」的說法。為孩子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叫「剃龍頭」,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
這一習俗的形成還有另一個原因:舊俗正月是不能剃頭、理發的,因為有這樣的禁忌,民間一直等到「二月二龍抬頭」後才開始剃頭,今天在北方仍是如此。如今,人們習慣趕在春節前做個新髮型,到了二月二,一個多月過去了,頭髮長了不少,也是時候理髮了。
婦女們在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二月二」的食俗:全家圍坐吃春餅
普通人家在這一天要吃麵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攀龍角」;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吃「挑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捲進春餅裡,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裡,隨吃隨拿,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