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清明將近,《殯葬綠皮書》發佈:北京92%的市區消費者認為公墓消費過高,一個中等墓價約7萬元,能夠消耗一個居民近一年的工資,並且價格仍在上漲。專家建議,倡導生態節地葬,改革安葬模式。同時,要增加對殯葬設施、服務的投入,發揮基本殯葬救助的「兜底」作用。
據人民日報報道,3月25日,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中國社科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京發佈了《殯葬綠皮書: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4—2015)》。《殯葬綠皮書》指出,通過對北京多家殯儀館、公墓和殯葬市場的研究分析發現:92%的市區消費者認為公墓消費過高;殯葬機構外殯儀消費高於機構內,尤其是殯葬用品消費;生態節地葬仍受冷落,選擇人數少。
【為啥貴】
用地緊張,投資不足,生態節地葬接受度低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研究員曾寒柳指出,市區居民中等殯葬消費的公墓消費佔整個殯葬消費的87.5%,公墓消費成了壓在居民心口的不能承受之重。墓價持續上漲的主要原因為土地資源稀缺、土地價格過高、公墓需求不減等。近年來國家推行的生態節地葬價格不高,選擇的居民卻很少,主要原因為傳統「入土為安」喪葬觀念和「孝」文化影響依然較深;生態節地葬實行不長,環境、服務和配套設施還不盡完善。
《殯葬綠皮書》的「北京市殯葬消費調查」一章,具體介紹了墓葬與生態節地葬的懸殊費用差距。北京低檔墓價少則近4萬元,中等墓價約7萬元,高檔墓價更是動輒幾十萬元。而2013年北京市月平均工資為5793元,7萬元公墓能夠消耗一個居民近一年的工資。但即便如此,公墓的價格還在上漲,北京八寶山人民公墓已經飽和,不再進行銷售;北京萬安公墓、福田公墓等地理位置較好的公墓仍然緊缺,每年僅售墓穴100多個。相較之下,生態節地葬的價位較低,壁葬價格約為6000元,樹葬和花葬價格約為5000元,骨灰海撒免費。儘管生態節地葬價格有優勢,近兩年選擇的居民稍有增加,但目前占比仍不足10%。
北京工業大學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意研究所王國華教授指出,當下漢民族殯葬形式仍以「一個葬禮」「一塊寶地」「一個墳頭」「一座墓碑」為主。在自然死亡率相對穩定條件下,人口基數增大會引起城市人口自然死亡數增加,導致部分城市因制定限制殯葬用地的政策而出現墓地緊缺,加上部分城市對於公共資源過度商業化開發,引發對殯葬行業的種種詬病,如殯葬壟斷、殯葬暴利、「陰間房地產熱」、「死不起」等問題。
另外,《殯葬綠皮書》指出,我國對殯葬服務投資的歷史欠賬嚴重。《殯葬綠皮書》主編、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所長李伯森舉例說,2013年地方政府對殯葬基本建設投資為30億元左右,不僅低於民政領域的其他專項投資,更低於在公共衛生、文化、教育、殘疾人事業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以殯儀館佈局為例,2013年我國殯儀館數量1784個,僅比1984年的1549個增加了235個,年均新增不到8個,離目前我國2800個縣級行政區縣均1個還差1016個,火葬區群眾「治喪難」問題矛盾突出。
【怎麼治】
新建公墓,增加投入,倡導「文明安葬」
曾寒柳建議,適量新增公墓,科學、合理規劃現有公墓,以新建生態節地葬方式為主,新建小型墓為輔,堅決杜絕超大墓和豪華墓的存在。生態節地葬區應該選擇在墓園地理位置較好地塊,進行必要的人文建設和環境建設;對節地生態葬加大政策引導,可對真正節地生態葬式建設項目和採用此葬式的民眾實行政府額外補貼,引導公墓建設向生態化方向發展,民眾向文明安葬邁進。
王國華認為,應當從創新殯葬模式、轉變殯葬觀念的角度入手,將傳統的「一塊寶地」「一個墳頭」「一座墓碑」的安葬模式,創新為「人文紀念公園模式」:不留墳頭、不立大墓碑、不佔用大面積的寶地、不使用木材花崗岩的自然材料。逝者家屬將不必花費巨額資金去購買墓地,而由人文紀念公園的管理者提供最具人文情懷的現代葬禮儀式。
李伯森認為,許多地區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受政府財力限制,對殯葬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缺乏規劃、投入不足,殯葬服務設施陳舊、設備落後,公益性安葬設施匱乏,無法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殯葬訴求。為改變這一狀況,必須積極呼籲國家加大財政投入,與此同時積極探索多元的投融資機制。
為了遏制高價殯葬、倡導良好風氣,多地也開展了專項整治行動:福建省組織開展了豪華墓、大墓、「活人墓」專項整治工作,共整治豪華墓224座、大墓1459座、「活人墓」170座;山東開展了規範殯葬服務專項行動,對殯儀館服務項目和收費價格進行了全面清理,實行清單式「兩公開一自願」服務;內蒙古著力推進牧區林區生態節地葬;河南、廣東、重慶、甘肅等地則完成了殯葬設施規劃佈局。
【咋兜底】
惠民殯葬政策增項、擴面、提標
對於受高價殯葬影響最大的低收入者等困難群體,基本殯葬救助政策應該如何兜底?
李伯森認為,各地進一步加強基本殯葬服務救助保障,在普遍實施減免或補貼困難群眾基本殯葬服務費用基礎上,不斷在惠民殯葬政策增項、擴面、提標上下功夫,實施範圍逐步從困難群眾向戶籍居民乃至常住人口擴展,發揮了基本殯葬救助的「兜底」作用。
一是範圍逐步擴大:2014年,全國已有30個省級行政區實施了惠民殯葬政策,保障了城鄉五保對像、低保對像等困難群體和優撫對象的基本殯葬服務救助需求。例如:北京、天津、江蘇、浙江將基本殯葬服務惠民範圍從困難群眾擴展到所有戶籍居民;安徽省的合肥市、安慶市、滁州市琅琊區和南譙區、宣城市宣州區的惠民殯葬政策已覆蓋轄區內全體城鄉居民;寧波、深圳等地實現了流動人口、外來務工人員與當地居民惠民服務同標準。
二是服務項目逐年增加:在實行基本殯葬服務費用減免政策的省級行政區,從以前的遺體接運、遺體火化、遺體冷藏三項費用逐漸擴展到四、五、六項,新增免費服務項目有:遺體消毒、遺體收殮、贈送骨灰盒等。
三是補貼救助標準不斷提高:各地惠民殯葬補貼或救助標準有所提高,從以前每戶殯葬補貼或救助300元、800元,提高到現在的1000元、1500元、1800元、5000元不等。北京、天津、遼寧、上海以及廣州、南京、寧波等地實施了骨灰撒海補貼政策。
《殯葬綠皮書》指出,近年來,「老有所養、死有所葬」被各級政府列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日程,許多地區加快了公益性公墓建設步伐。城鄉公益性公墓建設試點工作已從陝西、遼寧逐步擴展到全國近1/3的省份。
鏈 接
《殯葬管理條例》亟須修訂
全國殯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殯葬協會顧問朱金龍指出:既有的《殯葬管理條例》某些內容已不能滿足解決殯葬複雜問題的需要,對其加以修訂刻不容緩。
要重點關注殯葬事業發展和殯葬改革的規劃及實施,制定出與社會需求相適應、與居住人口規模相對應、遠近期相結合的發展與改革規劃。
要重點關注殯葬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問題,在制度上構築殯葬事業經費的正常渠道,建立完善殯葬事業公共投入和穩定增長機制,轉變殯儀館現有的建設和運行方式,保持殯葬事業單位隊伍的穩定。
要重點明確未來殯葬改革的方向和內容,根據關於在喪葬禮儀方面以文明節儉為主題、在葬式葬法方面以生態節地為主題、在祭奠緬懷方面以低碳人文為主題的意見,提出目標清晰的可操作的具體要求,充實到相關的法律規範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