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為我們偉大的黨點贊!老戰友向守志的這句話,道出了我們紅軍老戰士的共同心聲。」走進北京海澱區一個幽靜的小院,記者心懷崇敬拜訪了96歲的女紅軍張文。據中國軍網報道,老人簡短的開場白,飽含深情。
客廳書桌上,整齊擺放著一疊《解放軍報》。前不久,軍報開闢「向習主席報告·老紅軍老八路的心裡話」專欄,看到首篇專訪南京軍區原司令員向守志的文章後,張文特意給這位紅四方面軍的老戰友打去電話,說他的心裡話也是她想說的。那一天,已是耄耋之年的兩位老人,聊了很多、很久……
客廳牆壁上,懸掛著習主席和張文老人的合影。「這張照片,是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60週年大會上拍攝的。」老人向記者介紹,「習主席非常關心我們老紅軍,常常送來問候……」
「女中豪傑,戎馬一生。」這是對老人革命生涯的高度概括。更具傳奇色彩的,是與老人相濡以沫70個春秋的愛人—我軍後勤工作奠基人和開拓者,1955年和1988年兩次被授予上將軍銜,並兩次出任總後勤部部長的洪學智。
鶴髮童顏,精神矍鑠,張文坐在簡樸的棉布沙發上,雖歷經滄桑,卻滿面慈祥。雖然已近百歲,但老人身板硬朗、思維敏捷,有著驚人的記憶力。講述厚重的人生經歷,一個個珍藏在腦海中的細節撲面而來—
「雪山又高又冷,草地一望無邊。我們呢,能吃的都在肚子裡,能穿的都在身上,無醫無藥,天天都有戰友犧牲……」作為紅軍女戰士,張文在長征路上嘗盡了艱辛。
「我所在的紅四方面軍被服廠共有6個班、100多名女戰士,長征走到八里鋪時,只剩下兩個班。」拿出一張斑駁的老照片,老人深情地說,「比起犧牲在長征路上的戰友,我們能看到新中國的誕生,能看到社會不斷在發展,是多麼幸運和幸福……」
穿越歷史與現實的滄海桑田,跨過戰爭與和平的歲月更迭,張文始終保持著紅軍本色:生活儉樸,粗茶淡飯,即使年紀大了,仍親手縫補舊衣服。三女兒洪煒告訴記者,母親常說,雖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還要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絕不能伸手向國家要這要那……
說者平靜,聞者動容。採訪中聽到的兩個小故事,令記者感慨萬千—
2006年洪學智將軍逝世,留下644件遺物,其中國家一級革命文物有31件。張文把這些「無價之寶」,全部無償捐獻給了安徽金寨革命博物館。
從參加紅軍起,張文就酷愛唱歌。前些年,兒女們準備為她花錢到錄音棚製作一盤DVD。張文覺得花錢太多了,沒有答應。然而,她卻用省吃儉用積攢的工資,慷慨資助一所小學12萬元。
該花的錢,一分也不省;不該花的錢,一分也不用。這樣的家風、家規,早已融入兒女們的血脈。洪煒說:「勤儉持家,日子雖然平淡,但感覺幸福。這是父母帶給我們最珍貴的財富。」
耳不聾,眼不花,張文依舊每天堅持練習鋼筆字,並且非常關心黨、國家和軍隊的發展,特別是軍隊後勤領域的變化。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任何戰爭都離不開強有力的後勤保障。」說到這裡,老人話鋒一轉:「隨著國家的富強和軍隊的發展,『紅米飯、南瓜湯』『小米加步槍』『雙腳賽過敵人汽車輪子』的後勤保障已一去不復返,但任何時候,勤儉建軍的好傳統都不能丟!」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的一則新聞,令張文印象深刻—2015年中央財政國防預算支出8800多億元,軍費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要把『好日子』當成『緊日子』過,把部隊建設的錢用在刀刃上!」張文說,現在軍費不斷增加,但不能大手大腳造成浪費。要按照習主席要求的那樣,花錢有個章法,哪些錢能花,哪些錢不能花,都必須按章法辦。
世間事,作於細,成於嚴。說起弘揚勤儉建軍的優良傳統,張文語調鏗鏘—
「如果花錢大手大腳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浪費彙集起來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如果大家花錢辦事都能緊一緊,節省的財力、物力,就能辦成不少大事。」
「腐敗不除,未戰先敗。徐才厚、谷俊山等人瘋狂斂財的罪行,給人民軍隊抹了黑,令人痛心!」
「要確保花過的每筆錢,都不負黨和人民的信賴,經得住歷史的檢驗!」
人物小傳:張文,總後勤部原管理局顧問(副軍職),1919年7月出生於四川省通江縣,1933年2月參加紅軍,193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5月參加紅四方面軍長征,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1957年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88年榮獲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