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披著民族感情的外衣用性和暴力挑逗觀眾,在歷史的瘡疤上縱情歡樂。近年來,頻現於熒屏的抗日「神劇」呈現出一番「奇觀」:褲襠藏雷、手撕鬼子、單手掏心、石頭打飛機……這究竟是藝術創作,還是消費歷史和民族感情?
盤點這些年來出現的抗日「神劇」,很黃很暴力很腦殘成為關鍵詞,道具舞美化妝表演之粗劣令其「雪上加霜」。劇中的主角紛紛跳出生理學、物理學原理的束縛,種種表現猶如「跳大神」。
《抗日奇俠》中,鐵掌杜大鵬一拳洞穿「鬼子」腹部;《箭在弦上》中,女運動員被姦污後瞬間射死數十日偽軍;《一起打鬼子》更是驚現「褲襠中掏出一枚手榴彈」的離奇情節……
在市場需求導向下,反映觀眾好惡的收視率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創作方向,多部帶有「手撕鬼子」等誇張雷人情節的抗日劇持續熱播,也促使更多拍攝者投入其中。據統計,近年來抗日題材劇佔到橫店劇組的一半以上,一位職業「鬼子」演員吐槽,曾「一天內在不同劇組被打死8次」。
《箭在弦上》雖曾被質疑「弓箭如何打敗子彈」,卻並未影響其「賣座」。據瞭解《箭在弦上》已躋身電視劇10億元俱樂部,並曾創下全國衛視黃金檔收視率第四的成績。
抗日「神劇」叫座不叫好,原因為何?記者調查發現,有人認為港台導演集體「北上」執導抗日劇,把抗日劇直接拍成武俠劇、言情劇;有人批評編劇智力低下;有人分析,根本原因是我國電視劇生產機制扭曲,電視劇為追求收視率過度迎合部分觀眾的低俗口味,比雷、比俗、比變態。抗日劇是個筐,什麼都可以往裡面裝。
導演金韜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抗日劇能滿足部分觀眾的宣洩心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編劇坦言,很多抗日劇實則是披著抗戰外衣的刑偵、涉案、武俠劇,甚至增加色情、暴力賣點。「例如抗戰劇中,五人組的女子小分隊大多有一個負責魅惑,就是為了滿足部分觀眾的低俗趣味。」
該編劇表示,抗日劇不能只看重花拳繡腿、動作精彩,而更應有歷史根據,表達宏大嚴肅的主題。
年過九旬的老兵焦福坤說,電視熒屏上都是抗日劇,他從來不看,真正的戰爭遠比電視裡演的殘酷。還有老兵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抗戰「神劇」非常反感,因為它們把敵人描繪得過於弱智,不僅是對歷史的歪曲,更是對浴血捍衛家國先烈的不敬。
有網友吐槽說,現在一些抗日劇中「英雄威力強過奧特曼」,「裝備能力超過蝙蝠俠」,「姨太太戲份比抗戰還多」,抗戰劇的底線應該在哪裡?中央戲劇學院影視系副教授倪俊表示,抗日劇的情節不能罔顧公共理性。「手撕鬼子等不符合客觀規律的玄幻表現是荒誕的,不值得提倡。」
有專家指出,歷史不是個塗脂抹粉的小女孩,可以任抗日「神劇」隨意打扮。對於一個在抗日戰爭中付出了沉重而巨大代價的民族來說,這段歷史更不容戲說,抗日「神劇」之邪風必須剎住。
「應加大影視評論,引導抗日劇具備歷史嚴肅感和文學作品的責任感。」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所所長張寶義建議,有關部門應加強監管,避免「葷腥」低俗元素再混入抗戰歷史作品,還抗戰劇以應有的真實面目。有關創作者應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提高藝術品格,嚴肅認真地對待創作。全社會也應該形成正確的輿論氛圍,回望歷史之時有對真實的敬畏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