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鳳凰網7月3日發表署名評論,文章稱其實就是在日本,也有不少人指出,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人剛開始走向世界時,和歐美人所發生的文化衝突並不比現在的中國人更少,但只要假以時間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全文如下:
上周陪兩位國內來的朋友去參觀了有名的京都清水寺,京都是日本首屈一指的觀光名地,清水寺則基本上是京都觀光之旅的起點,所以清水寺一年四季無論颳風下雨都是遊人如織。
因為人民幣堅鋌而日元貶值,加上日本對中國遊客的簽證發放條件在最近有很大程度的緩和,這些如織的遊客中,最多的是來自中國的客人。日本政府已經把開發旅遊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因此除了接受更多的中國遊客之外,還盡可能中國遊客在日本購物提供各種方便,比如絕大多數旅遊紀念品店裡都可以代為辦理免稅手續。
一邊在辦手續,我一邊和店主聊了起來,店主告訴我,中國客人在他店裡的消費已經達到了總銷售額的三成左右,遇到春節和國慶這些中國的節假日,就會超過四成幾乎接近一半,他告訴我為遊客代辦免稅手續是很累的,其實有機器可以用,但很昂貴,他是小本經營,只能人工來幹,但如果有了一台機器可以接待更多的中國客人,正在考慮要不要貸款去買一台。
就在聊著天的時候,店裡的一台電視機裡,正播送著日本國會討論自民黨提出的有關安保法案,也就是被在野黨稱之為「戰爭法案」的那些法案,安倍晉三首相從不諱言這些法案就是為了應付所謂「中國威脅」的。
好像這就是現階段中日關係一段絕妙的寫照,中日這對無法搬家的鄰居,在經濟上有無法割裂的種種聯繫,但是國家間的關係卻不能說「良好」,不要說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就是兩國國民之間對對方的感情也談不上良好。
日本有一個叫「言論NPO」的組織,它和《中國日報》從2005年開始每年都在日本和中國進行有關對方國家形象的民意調查,在2014年8月進行的調查中,有93.0%的日本人表示對中國印象不好,而對日本抱壞印象的中國人則有86.8%。
必須說明的是,這裡所說的是對對方「不抱好印象」,只是不太喜歡對方,不是像有人所說的「仇恨」,更不要說是「怨婦般的憤恨」了,那種感覺純屬誤解,日本沒有人在「仇恨」中國人。
理由十分簡單,因為中國從來沒有傷害過日本,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有哪位中國人在仇恨日本人可能還有點理由,畢竟在歷史上日本傷害過中國,還十分嚴重。雖然這些年來日本在中學的歷史教學上屢屢有小動作,但整體說來,直到現在絕大多數日本中學的歷史教科書,還是比較公正地說明了歷史的真相,這起碼說明了在二十世紀前半期的中日關係史上,日本是加害者而中國是受害者。
日本對於這段歷史,也不是像一些民粹說法那樣是死不認罪,不肯賠罪。其實戰後日本的政府和要人不止一次地進行了賠罪。今年是二戰結束70週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要在8月15日發表一個談話,對安倍的這個談話,中國和韓國都表示了關切,外界注視著安倍會不會從前日本首相村山富市以及小泉純一郎的談話的立場上後退,因為春山和小泉兩位日本首相,都在談話中承認了侵略並且表示了謝罪。
日本人對中國不抱好印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僅僅是一種因為心理不平衡而產生的掩飾反應。明治維新之後上百年來,日本一直在各方面都領先於中國,習慣了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觀察和評論中國,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50週年時,NHK還實況轉播了北京舉行的閱兵式,可是2009年中國60週年國慶時就再也看不到實況轉播了。
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確實是世界中心,這一百多年來形勢變化多端,重新崛起從而又開始滿世界轉悠的中國人,對於現在的這個世界總還有點不太習慣。中國需要克服這種不習慣,克服這種不習慣也需要一點時間,但這種不習慣也就成了一部分日本人表達他們心理不平衡的一個很好的借口。其實就是在日本,也有不少人指出,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人剛開始走向世界時,和歐美人所發生的文化衝突並不比現在的中國人更少,但只要假以時間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
就在近日,劉亞洲上將在參考消息網發文稱,日本不對戰爭罪行道歉,繼續仇恨中國人民,它在精神上就永遠是侏儒。作為一個旅日華人,這番提醒從外交層面,我表示理解,但放在中日國民層面,其實屬多慮,日本人對中國人印象的好轉,只是時間的問題,無所謂仇恨,時間會使得中國人習慣外部的世界,也會使得日本人習慣中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