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終戰詔書埋禍根 「中日戰」未終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08-02]
放大圖片

步平做客南開大學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大講堂。通訊員 任永華 攝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欣 通訊員 張軼帆 天津報道)儘管早在70年前,日本的侵華戰爭就劃上了句號,但直到今天,歷史問題仍然困擾著中日兩國關係和民眾情感。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長、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會長步平做客南開大學,談他對日本戰後處理與中日曆史問題的認識。

《終戰詔書》埋「禍根」

步平說,歷史資料顯示,1945年,日本戰敗後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當時日本代表遞交給同盟國和中國政府的,都是白紙黑字的「降書」,「戰敗投降」的概念非常清晰。但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發佈的《終戰詔書》,卻為戰後日本人關於歷史的認識埋下了伏筆。

根據史料,《終戰詔書》大致內容表述為:日本軍人「勇武善戰」、官員「勵精圖治」、一億人民「克己奉公、盡其最善」,目的是為了日本的「安寧」和世界的「共榮共樂」,「戰局仍未好轉,世界大勢於我不利」,同盟國使用「殘虐之炸彈」,如繼續作戰將「招致我民族之滅亡,波及人類之文明」,日本為了「億兆之赤子」而宣佈接受美蘇中英四國共同宣言。

步平指出,《終戰詔書》所突出的是天皇的所謂「聖斷」,即「英明地」決定終止戰爭,沒有一句話提到「戰敗」、「投降」,也沒有對戰爭責任的任何反省。從對歷史負責的角度看,《終戰詔書》可以說沒有任何積極建樹,相反,它帶來了戰後關於歷史認識的一系列的問題與爭論。

參拜靖國神社問題

毫無疑問,靖國神社與日本歷史教科書,是中日之間這場70年「未終之戰」的兩大敏感點。

步平說,自建立之日起,靖國神社就是日本戰爭動員鏈條中的關鍵一環,即「徵兵—參戰—戰死—英靈—慰靈—教育—再徵兵」。二戰前及戰時,到靖國神社「慰靈」不是一項單純的宗教活動。日本文部省曾發佈指令,要求所有在校學生都要參與,因為彰顯英靈精神屬於國民義務,是典型的軍國主義教育程式。戰時很多日本兵衝鋒之前,都互相鼓勵:『我們靖國神社見吧!』顯然就是自幼受上述教育長期熏陶的結果。」

步平還介紹說,戰後至今70年間,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首相共有15人,從未參拜的有19人。不去參拜的,多是不願由此引起國際糾紛,而參拜者則主要是為了吸引選票。

「扶桑社」教材使用率僅為0.4%

談及日本教科書,步平說,二戰期間,日本各科的「國定教科書」幾乎都貫穿軍國主義思想。1948年起,由「國定」改為「審定」,即可由各個學校的教師自行編寫,交文部省審定通過即可出版。於是,出現了教科書在反思戰爭責任時是「改善」還是「改惡」的爭議。前者對戰爭加以反省、譴責,在書中介紹了南京大屠殺、慰安婦等內容;後者(極端右翼勢力組織「扶桑社」教材)則不提反思而百般維護,顛覆了一些最基本的歷史觀念。但由於採取地方自主選擇的原則,據統計,2005年,日本全國選擇使用「扶桑社」版教材的學校比例僅為0.4%。

「其實,戰後70年來,日本國內民意對那場戰爭的看法不斷在發生變化,也可以說是有所進步。」步平坦言,不應簡單地以為日本國內右翼的激進言論完全代表了當今日本民眾。他強調,我們不要把憤怒的矛頭指向所有的日本人,而要與反對參拜靖國神社和抵制「扶桑社」教科書的日本人一起,共同抵制日本右翼的倒行逆施。

      責任編輯:晨彥
日首次公開「終戰詔書」原始錄音      [2015-08-01]
釋永信未能隨團如期抵達泰國      [2015-08-02]
渝媽媽玩快閃哺乳 吁設公共母嬰室      [2015-08-02]
重慶一商場驚現真人版娃娃機      [2015-08-02]
「免費接送機」涉嫌違規被叫停      [2015-08-02]
美媒:過半在華外企感到反腐壓力      [2015-08-02]
終戰詔書埋禍根 「中日戰」未終      [2015-08-02]
外交部副部長張明出席張楠遺體告別儀式      [2015-08-02]
「熊貓歐洲粉絲團」探訪熊貓故鄉      [2015-08-02]
獲釋伐木工憶緬甸生活:廁所沒手紙      [201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