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擔心被指謝罪 安倍或棄9月訪華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08-05]

【文匯網訊】美媒稱,因為安倍政權力求在預定9月27日閉幕的這一屆國會上通過的安保法案遭遇國會內外強烈反對,首相官邸內正傳出安倍可能不得不放棄9月訪華計劃的消息。

「丟卒保車」

據參考消息援引美國之音電台網站8月4日報道,在日本各大傳媒10天前紛紛發表最新民意調查結果,說明安倍政權不支持率普遍高於支持率以後,有消息稱,內閣官房副官助理兼原信克日前私下透露,首相官邸內出現了安倍9月初訪華雖然迴避出席抗戰勝利閱兵式,但最終仍可能被宣傳為「戰敗國首腦來謝罪、道歉」的疑慮,為此安倍已傾向「丟卒保車」,放棄訪華計劃,全力確保他的政權為通過安保法案的大目標,不再節外生枝的意向。

報道稱,有消息說,目前的難題是,安倍9月初訪華、與習近平會談是日方的倡議,為此深得安倍信賴的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長谷內正太郎7月還專程訪華,與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等會談,為「習安會」鋪路,而現在不知如何向中方解釋。據稱,首相官邸現在希望中方來取消安倍訪華計劃,安倍7月28日忽然在國會指名批評中國,正是基於這種感覺想法。

消息還說,外務省出身的谷內正太郎主張宏觀的外交戰略,推動安倍政權與中國改善關係,以便有利日本在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維持迄今為止重要第三國的外交地位,向安倍提出9月初訪華的建議。但首相官邸內安倍的其他親信,存在不少主張與中國對立的意見,同樣出身外務省的歐美派兼原信克是其中之一,谷內與兼原在官邸內意見衝突激烈。兼原乘安倍確保成立安保法案的意志和支持率下跌的局面,也有意打擊谷內一派。

另一方面,安倍7月28日在國會答辯安保法案時說:「我國安全保障的環境越來越嚴峻,在東海,中國的公務船不斷『侵犯領海』;在南海,中國的活動活躍化,單方面地強行實施著大規模且迅速地填海造島等建設設施。」

中美思維

報道稱,前日本駐中國大使丹宇羽一郎日前在接受共同社客員論說委員岡田充的採訪中說,安倍此言一出,可能已設置了安倍訪華道路的障礙,令第三輪習安會變得困難。曾在7月中旬訪華的丹宇說,中方對日觀點本來就嚴峻,認為安倍推動的積極和平主義「不是和平路線,是構築包圍中國網的軍國化道路」。

另外岡田充也引述「多個中日關係消息來源」的分析說:「安倍為了優先安保法案,不在乎不能訪華,而且訪華也完全不能保證恢復安倍政權的支持率。」

岡田說:「集體自衛權初衷就是應對朝鮮和中國的威脅,但安倍政權過去只指名朝鮮,不指名中國。這是因為去年11月第一次『習安會』以來,日中關係向改善方向推進,而且在尖閣(即中國釣魚島)問題上,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政權非常不願美國被捲入日中糾紛,所以日中和解是奧巴馬政權的願望,也有利於處理中東問題、 反恐、俄羅斯問題等國際事務,所以美國固然歡迎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但並不希望以日中關係惡化為代價。另一方面,安倍推進安保法案已在日本造成『偏重安保』的批評,如果實現第三次『習安會』,也會產生推進日中關係的政績平衡,來緩和批評意見。」

魚與熊掌

報道稱,岡田對安倍轉換指名批評中國的態度分析說,但隨著安保法案遭遇國會內在野黨的強烈反對、國會外持續的大規模民間抗議,安倍政權支持率不斷下跌,「安倍不得不宣傳令輿論容易同意的『中國威脅論』,包括犧牲訪華計劃也在所不惜。其次,安倍看出中國歡迎他訪華的態度不變,於是他為了要封住他的政權右翼支持層可能的批評,在第三輪『習安會』前探試國內水深」。

報道稱,7月中旬,首相官邸還曾傳出過安倍9月訪華也有與訪華出席抗戰勝利閱兵式的俄羅斯總統普京會談的意圖,說明當時安倍政權已憂慮右翼支持層的批評,為安倍訪華製造其它理由。

岡田認為,中國接受安倍訪華也確實存在為戰後秩序定格的意圖。他說,安倍去了,中國就能對內外充分展示「勝者與敗者」秩序,「這是兼原等首相官邸反對安倍9月訪華的意見中最擔心安倍政權支持率不僅不能恢復,反而被中國政治利用,結果連右支持層都喪失的最壞結果」。

      責任編輯:晨彥
王毅:從沒聽說安倍9月要訪華      [2015-08-05]
韓媒:安倍展開軍備競賽對抗中國      [2015-08-04]
東京車站衛生間內現批評安倍塗鴉      [2015-08-03]
「安倍談話」考驗日本能否迷途知返      [2015-08-02]
工聯日領館抗議安倍強推安保法      [2015-08-02]
安倍!承認侵略與自虐無關      [2015-08-02]
維基解密爆料美國竊聽安倍內閣      [2015-08-01]
安倍所謂「掃雷」實為在東亞「佈雷」      [2015-07-31]
土耳其總統訪華 將談購紅旗9導彈      [2015-07-29]
安倍在國會罕見提「中國威脅」      [201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