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社客戶端13日報道,教育是最能各抒己見的事情,人人有話可談,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體驗和觀感。英國廣播公司(BBC)電視二台近日開播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教學》。11日播出第二集,第三集定於18日開播。
片中抓取的中國教育元素,數數可真不少:早出晚歸、做操、升旗、大班教學、板書、聽講、筆記、背公式、作業、預習複習、課堂紀律、校服、罰站、眼保健操、長跑測試、選班幹部、值日打掃教室,細緻到上課前先全體起立喊老師好,第二集裡還召開了家長會……
有人感歎,BBC當真下過一番調研功夫;有人批評,BBC片面、誇張、突出中國教育消極面,忽視中國教育的進步,挑選的中國老師教學枯燥無味;更有人掄起陰謀論大棒,指責BBC把中國教育妖魔化。
有趣的是,如果單看英國網民的評論,與其說這第一集「黑」中國教育,不如說在「黑」英國教育,而且「黑」得還挺受歡迎。特別是中國老師感慨英國孩子懶散、缺乏進取心的橋段,真是引發了許多英國人的共鳴。《愛爾蘭時報》駐京記者則報道說,他兒子弗雷德對英國學生在課堂上如此吵鬧和不尊重老師感到難以置信。
其實,且不說後面內容可能翻轉,就算一部300集的紀錄片,又怎麼可能反映中英教育的完整面貌。中國那麼大,大中小城市、縣城和鄉鎮,東部與西部、重點與普通校,教育理念和課程設計已大不相同,遠非同一本大綱所能體現。同樣,英國教育體系也相當複雜。紀錄片所選擇的博航特學校未必代表英國中學普遍情形,甚至不代表這所學校的正常狀況。已有中國老師澄清,其實英國老師一進來,這些學生就都安靜了。
與其以己之心揣度他人動機,不如先聽聽BBC自己的說法。這部紀錄片一開頭就以虎媽戰歌式風格解釋道:「英國學生正落後於全球競爭……中國學生的學業水平領先英國三年……中國老師的到來是想證明即使優秀的英國學校也還需要向中國學習。」鑒於這是BBC的創意,最後這句話更確切的表述應該是:BBC邀請這些中國老師到來,是想證明即使優秀的英國學校也還需要向中國學習。
不難看出,BBC開展這場中英教育對比實驗的目的是針對英國觀眾,想瞭解英國孩子們受不受得了中式教育的強度,搞明白中式教育的諸般法寶,哪些英國能借鑒,哪些不能。
這場教育對比實驗,其實很能給人相向而行的啟發。英國人如今發覺壓力本身也是一種動力,光有興趣沒有壓力,孩子學習動力不足;而我們不也正在改革應試教育,強調素質和快樂教育,想方設法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想像力和學習興趣嗎?
多年來,中國人一直在討論怎樣向西方取經。現在,英國人開始爭辯,我們應該像中國人那樣教孩子嗎?這實在是一件好事,沒必要往妖魔化和陰謀論上扯。何況以英國這樣的西方老牌教育大國,如今放下身段向東看,這種不倚老賣老而是學習不止的心態本身就應大聲點贊,更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反求諸己,我們同樣需要繼續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