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俄羅斯總統普京將攜「豪華陣容」訪華,參加9·3慶祝活動。 【文匯網訊】9月2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將攜「豪華陣容」訪華,參加9·3慶祝活動。
據澎湃新聞報道,這將是今年以來的第三次「習普會」。兩位領導人此前分別在5·9紅場閱兵活動以及7月的烏法金磚、上合雙峰會上會面。
但在中俄關係密切的當下,正值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俄羅斯仍未擺脫受制裁影響的經濟困境之時,西方部分媒體「唱衰」中俄合作的聲音不絕於耳。
路透社日前報道稱,業內消息人士和分析師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使得全球經濟體產生了不安。俄羅斯因烏克蘭問題受到西方國家制裁,同時全球油價下滑以及盧布匯率崩跌等因素導致經濟情勢危急。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中俄合作項目可能會無限期推遲。
路透社稱,中俄之間價值大約1130億美元(約合7190億人民幣)的輸氣管道、電網等合作項目已經擱淺或推遲。俄對華輸天然氣管道「西伯利亞力量」項目在2018年底前或許不會啟動,而另一條線路——中俄西線天然氣輸送管道「阿爾泰」(又稱「西伯利亞力量-2」)的時間框架尚不清楚。
「中俄天然氣合作沒有外界預期的那麼快,引起一系列猜疑很正常。但我們應該注意到整個大局決定了中俄能源合作的總方向是不可能發生逆轉的。」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副教授、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成告訴澎湃新聞。
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經濟系教授亞歷山大·布茲加林(Aleksandr Buzgalin)告訴澎湃新聞,中俄的經濟合作在雙方當前的經濟局勢下會受到影響,是市場機制本身的問題造成的。
經濟降溫確實帶來影響
2014年,盧布兌美元匯率為1:33,而今,匯率已經跌至近1:70,俄羅斯主要出口產品原油的價格崩跌,而且制裁措施也令俄羅斯企業無法從西方融資。2015年第二季度,俄羅斯GDP同比下降4.6%,預計到年底,GDP將縮減至3.7%。
這一系列因素,導致俄羅斯向東的依賴逐漸加強。俄羅斯官員和商界人士曾表示,他們寄望於亞洲特別是中國能幫這些項目融資。但實際上,來自中國的資金並沒有很快到來。
2006年時,俄羅斯計劃從2011年開始向中國供應天然氣。而現在,「西伯利亞力量」項目在2018年底之前料不會啟動,而另一條線路「阿爾泰」的時間框架也不清楚。
「當前中俄的經濟狀況都不盡人意,這是一個事實。經濟發展過程中會出現波動,但這個問題不只是中俄兩國的問題。對整個世界經濟系統而言都是如此。」布茲加林說,「中俄兩國的合作提供了許多機會,但同時面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大多是市場機制本身造成的。兩國投資和共同生產合作項目,對經濟能起到良好的恢復作用,這非常重要。但就現在而言,這種市場機制還不夠有效。」
中國自身經濟放緩,相比於對外投資,刺激國內經濟可能成為更重要的課題。
但楊成認為,中俄的經濟合作本身就不只是市場化的自然演化,其中保持著政府的戰略引導和頂層設計性質。
「只要國際權力轉移和地區秩序重組的大局繼續有利於中俄關係的走近,那麼,中俄加強經濟合作就必然是一個優先選擇。」楊成說。
8月31日,俄總理梅德韋傑夫表示,對東線天然氣管道設施的國家支持計劃已被批准。「政府已批准對東線管道基礎設施建造進行國家支持的計劃,其中也包括『西伯利亞力量』。」他說。
2014年5月,俄氣與中石油簽署為期30年的「西伯利亞力量」輸氣管道對華供氣合同。俄氣預計將從2018年開始每年供應50億立方米,以後供氣量將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但這一計劃就當前情況而言,存在延誤。
楊成認為,中俄天然氣合作沒有外界預期的那麼快,引起一系列猜疑,是正常現象。但中俄能源合作的總方向是不可能發生逆轉的。
路透社援引俄羅斯政府消息人士表示:「我不懷疑天然氣項目最終將會修建完成。中國迫切需要治理污染,需要大量天然氣。當然,項目確實有所推遲。」
楊成說,由於全球天然氣市場的進步,俄羅斯的總體地位下降,需要盡快尋找新的替代性市場。由於需求巨大,中國的天然氣市場是所有供應國無法忽視的。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也讓俄對中國天然氣市場的評估發生了些許變化,影響到了雙方合作進度。
「具體到『西伯利亞力量』,更關鍵的因素在於,俄自己投資本國境內管道,由於較高的成本遠超初始預估,進度有所降低也就很自然了。」楊成說,「加上天然氣價格與國際油價掛鉤,目前較為低迷的國際行情也導致俄原先設想的盈利空間進一步萎縮,這可能甚至會影響到『阿爾泰』管道的建設前景。我感覺,作為遠景方案,西線天然氣管道不會完全從中俄合作的議程中排除,但具體的日程表會可伸可縮。」
加強合作才是出路
據俄羅斯衛星網8月31日報道,在普京9月2-3日訪華期間,俄中將簽署約30份文件。同時兩國正就「阿爾泰」輸氣計劃進行談判,但未必會在普京訪華期間簽署。
布茲加林說,在當前經濟情況下,由於現有的合同本身受到影響,未來簽署的新計劃本身也會受到影響。同時,他也希望兩國的合作更多投入到能源生產以外的方面。
「俄羅斯當前經濟主要依靠石油和原材料,而這與全球市場和金融市場關係密切。中國政府企業和俄羅斯簽署的長線協定,許多也都是關於資源的。(在當前情況)對俄羅斯而言這不是很有利。」他說,「俄羅斯也有更多企業在進行現代產業發展,他們與俄羅斯的新型經濟息息相關。這些企業對俄羅斯人來說,才是更為重要的……希望兩國能夠將合作範圍擴大,進行更長久、更綜合化的合作。」
楊成則認為,新時期中俄的合作將會具有六大特徵:「第一,由國家決策、中央和地方政府出面組織、發動和協調各方面力量(主要表現為國有或者國有控股公司)進行經濟合作,得到政府的政策或財政等全方位支持;第二,完全或在較高程度上體現政府的政治意圖或者合作意願,兩國的高層領導人在其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第三,合作項目所涉及的領域往往關係到合作參與國家的國計民生,因而通常具有戰略意義和戰略影響;第四,合作與協調機制主要體現為定期會晤機制與政府磋商機制,主管部門通常是參與合作的核心管理部門;第五,合作的主體——企業、管理方——政府是在競爭中產生共同對外立場的。其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利益協調同樣對項目的選擇等具有關鍵意義;第六,合作的主要目的在於以此來提升兩國經濟合作的規模、檔次與質量,從而強化整體意義上的雙邊關係。」
楊成認為,對中國本身而言,解決經濟下行問題絕非僅僅依靠國內議程設置就可以完成的,借助於國際合作倡議也是其中應有之義。「一帶一路」就是一種在充當公共產品提供者的同時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解決方案。
儘管風險不低,但通過歐亞經濟聯盟和「一帶一路」的對接,意味著俄羅斯同中國在建設共同經濟空間方面可能會有新的機遇,這將賦予中俄經濟合作新的路徑。
中俄簽署新的協定,楊成認為,在國家關係層面有禮尚未來的部分,但絕非其全部內容,真正的推動力量仍是彼此重疊的國家利益。
「禮是面子,關鍵要看務實合作這一里子的支撐。一連串新的合作協定表明,中俄雙方致力於通過新的合作議程設置推動這一組大國關係的可持續發展。」楊成說,「在此進程中,政治意願是重要的,但絕不會完全無視市場規律,維持可調適性顯然會在兩國決策者的考慮之中。無論兩國的經濟情況如何影響,各項協定只要能持續地落實,即便是一部分一部分地積累,最終也必然造就一個全新的合作格局。」
俄羅斯的春天還遠嗎?
「(西方)唱衰或者不唱衰,看衰或者不看衰,危機就在那裡,難捨難棄!」楊成說,「某種程度上,和部分新興經濟體一樣,不斷走低正成為俄羅斯經濟的『新常態』。但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楊成說,俄陷入經濟危機是國際經濟大環境和國內經濟小環境共同作用的產物,是由烏克蘭危機以來西方層層加碼的制裁、包括油價在內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行的雙重壓力和資源依附型經濟結構導致的中長期經濟增速放緩,構成三重複合效應的結果。除非俄美、俄歐關係出現逆轉,否則很難想像制裁取消;而對俄經濟拉動作用至關重要的國際油價也進入了相對穩定的低價波動期,這絕非利好消息;經濟結構的調整向來是俄當局的難題:想改的時候沒有足夠驅動力,不得不改的時候沒有錢。想要鳳凰涅槃恐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系統性採用進口替代戰略是否合理?在多長時間內可以取得積極成果?對於俄羅斯經濟而言,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正在挑戰執政精英的智慧。
「不幸的是,我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時間。」布茲加林說,「因為俄羅斯的經濟復甦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國家的經濟政策、經濟局勢和地緣經濟情況。」
布茲加林認為,俄羅斯政府已經開始通過縮減軍事開銷等手段,加強經濟。但俄羅斯經濟大環境的現狀仍然不令人滿意。美國的經濟體系並不適合俄羅斯。
「我們的經濟體非常龐大,有很大一部分依賴俄羅斯鐵路、工業和基礎設施。而我們還需要加強教育產業。但我認為,俄羅斯經濟的解決方案並不是進入自由市場。」布茲加林說。
「與中國的合作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經濟政策制定者的想法。」布茲加林說,「我們談論俄羅斯的經濟如何復甦已有近十年,然而最重要的是長期的工業和經濟政策。」
普京過去的經濟政策一直是依靠原材料帶來經濟增長。但在這一經濟手段不再有效的同時,布茲加林說,發展長線工業以及多種新型產業才是出路。
「我們也可以學習中國的經驗,我認為中國擁有很好的經濟模板。」布茲加林說,「但在股市方面,中國可以向俄羅斯學習,我們在這方面有經驗,也見識過其帶來的負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