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華西都市報報道,隨著「丹東一號」身份確認為致遠艦,這也意味著為期兩年的水下調查階段結束,進入考古發掘階段。記者獲悉,水下考古隊在10月4日正式啟動水下發掘工作,這也是致遠艦身份確認後的第一次水下發掘行動。這意味著致遠艦的考古工作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隨著遼寧丹東港沉船被確認為致遠艦,有更多文物陸續出水,比如發現了一枚印章,上面刻有「雲中白鶴」四個字,專家認為疑似鄧世昌的私人物品。
致遠艦殘骸在海底24米
據參與致遠艦考古調查的甲午史專家陳悅介紹,致遠艦殘骸目前在海底24米處,剛發現時艦體上覆蓋了厚達3米的淤泥。
據此次水下考古調查領隊周春水介紹,自今年8月初考古工作開始以來,打撈出水的沉船相關文物種類有60餘種,數量100多件,它們主要分為3大類,即船載武器、船體構件以及船員生活用品。
周春水說,目前考古工作還沒有正式進入文物大規模提取階段,出水文物都是在抽沙過程中從泥沙中剝離出來的,並且為了保護沉船船體結構,考古隊並未對散落在海水中的大塊船體甲片進行撈取,這些需要等到將來船體打撈工作計劃出台後,再著手進行。
今年致遠艦考古6日結束
10月4日,在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致遠艦身份確認後第一次水下進行發掘工作。
參與致遠艦考古調查的甲午史專家陳悅介紹說:「此前兩年的考古活動叫調查,在確定為致遠艦後,則進入考古發掘階段。」
在4日的水下考古活動中,央視進行了現場直播。雖然此前丹東剛剛經歷了風雨天氣,但4日天氣晴朗平和,為水下考古活動提供了有利的氣象條件。
據悉,由於天氣轉涼以及海況變化等原因,今年對於致遠艦的考古工作將在10月6日結束。按照去年的工作流程,在考古工作暫停後,工作人員將用沙袋等重物將沉船壓住,避免被風浪沖散偏離位置。
疑似鄧世昌私人印章出水
隨著遼寧丹東港沉船被確認為致遠艦,有更多文物陸續出水,比如發現了一枚印章,上面刻有「雲中白鶴」四個字,專家分析該印章疑似鄧世昌的私人物品。
雲中白鶴,比喻志行高潔的人。成語出處:《三國誌·魏志·邴原傳》裴松之注引《原別傳》:「邴君所謂雲中白鶴,非鶉鷃之網所能羅矣。」
陳悅說,目前發現的重要文物,幾乎都位於致遠艦的後部。「帶有致遠艦艦徽的盤子、格林炮,以及多種私人用品的出現,都意味著目前正在調查的區域屬於致遠艦的後部。」陳悅說,瓷盤一般為船上軍官使用。
文物解讀/舷窗:見證慘烈戰鬥
在4日首次進行的水下發掘行動中,考古隊員發現了致遠艦上的一扇舷窗文物。陳悅介紹,這枚舷窗為方形,在大鹿島海域的沉船只有致遠艦上有這種舷窗,位置就在致遠艦的管帶套間。
鄧世昌艦長套間外面的舷窗,目前一共發現四枚。
從央視的直播畫面看,舷窗上覆蓋著大量的海洋生物,舷窗的受損程度也較為嚴重,顯示出當年戰鬥和爆炸的慘烈。
港幣:見證維權功績
在此前的打撈中,曾出水了諸多生活用品,包括以竹林七賢為主題花紋的青花碗,以及一些鑰匙、鎖和銀錠,其中還有一枚當時的「港幣」硬幣。
雖然只是一枚小小的硬幣但是卻見證了致遠艦的一段旅程。
據參與致遠艦考古行動的知名歷史學者薩蘇介紹,致遠艦1887年編入我國第一支近代化遠洋艦隊北洋水師,管帶為提督銜記名總兵鄧世昌,從此再未更換過指揮官。「該艦編入北洋水師後,曾多次出訪新加坡,俄國遠東地區乃至日本,也曾在多次朝鮮半島出現危機的時刻前往當地穩定局勢。」薩蘇說。
陳悅說,在甲午海戰前致遠艦和北洋艦隊一道曾在維護我國領海和地區穩定方面做出重要貢獻,這一點不能因甲午戰敗而抹殺。
「致遠艦官兵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團結奮戰抵禦外來侵略的愛國精神,我們撈的是民族魂,哪怕只剩下一塊鐵也要把它撈上來!」這是1997年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打撈致遠艦後,當時張序三中將說的一句話。
鄧世昌後人:我也想親手撫摸這艘鐵甲沉艦
1997年的這次打撈行動還專門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了新聞發佈會,鄧世昌第五代外孫葉偉力說,他的父親參加了這次發佈會,當時「父親很高興,很激動。」
但是很遺憾1997年的這次打撈因故夭折,這一等就是18年。
葉偉力說,此次在得知丹東沉艦就是致遠艦時,他第一時間給父親打去了電話。老人家得知這一消息後,非常激動,一直在關注相關的打撈消息。
葉偉力說,尋找致遠艦是中國幾代人的心願。雖然此前的尋找過程一波三折,但是在他心裡他一直堅信「致遠艦一定能找到,只是時間問題。」
葉偉力說,此前已經有北洋戰艦被盜撈乃至被破壞性打撈,這次一定要科學打撈,盡量將致遠艦及其內部相關文物,完整地打撈出來。
對於甲午海戰中廣乙艦管帶、濟遠艦繼任管帶林國祥的四代孫林其浩的建一座「甲午海戰致遠艦無名將士墓」以及紀念碑供後人憑弔的建議,葉偉力也表示對此他完全贊同。
「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能整體打撈,這也是我們的心願。」葉偉力說,「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也想潛入海底,去親手撫摸一下這艘曾經伴隨先輩們浴血奮戰的鐵甲沉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