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人民日報微信「俠客島」報道,正如其民族性格一樣,朝鮮注定是一個不甘寂寞的地方,一舉一動從來都充滿著新聞價值。
繼8月份的朝韓軍事衝突在「最後一刻」戲劇性地轉折之後,9月份,朝鮮又通過各種渠道宣佈在朝鮮勞動黨建黨70周年之際要「發射衛星」。而一些媒體似乎覺得料不夠猛,更爆出朝鮮正在準備威力更大的「第四次核試驗」,衛星照片、「內部證詞」言之鑿鑿。一時間,朝鮮半島上空的雲層似乎更加陰沉。
在這個當口,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新聞發言人10月4日宣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雲山將參加朝鮮勞動黨建黨70週年慶祝活動,並對朝鮮進行正式友好訪問。
這無疑是近期中朝關係中的一件重磅新聞。自金正日去世之後,中朝關係進入「淡季」。新領導人金正恩一改之前朝鮮領導人上台後首訪中國的慣例,在外交上急於擺脫中國影響,以圖在國內樹立更加獨立、強硬的領袖形象。在朝核問題上更是「我行我素」,加強擁核國家地位……外界更有傳言中國中斷對朝鮮的石油供應以示告誡。兩國關係無疑進入一個低谷。
這次中國突然宣佈劉雲山訪朝,讓外界頗感意外。中朝關係迎來轉機。這次明顯是中國大度地伸出了右手。
從現實政治來看,朝鮮這幾年在外交上,雖然不斷與日本、俄羅斯、韓國,甚至美國都有各類接觸,但外交上的破局進展有限。想要拋開中國搞「縱橫捭闔」的大國外交,朝鮮無疑陷入困局。所以,這時候重新轉向中國,也是理性選擇。
朝鮮這個國家,在媒體的形象中,一直是個迷一樣的存在。在國人的印象中,落後、貧窮、封閉、保守等等,都是常用於朝鮮的形容詞。而對於朝鮮的外交特色,外界的印象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出爾反爾。這個跟朝鮮的體制和現實困境有關,也很大部分源於這個民族的個性心理。
10月5日,微信公號「俠客島」刊文,剖析中朝關係出現的一些新變化。
一
如果說最近幾年朝鮮發生了什麼變化,當然最大的變化是領導人換了,金正日去世後,金正恩接任最高領導人,這是朝鮮政治上最大的變化。繼之而來的是朝鮮全國的標語口號「大換血」,同時朝鮮各地的永生塔上的文字也由「偉大的金日成同志永遠與我們在一起」換成了「偉大的金日成同志與金正日同志永遠與我們在一起」。
朝鮮人天然而自然地接受了這種政治變化。
與此同時,朝鮮居民感受最大的變化是與個人息息相關的經濟生活變化。金正恩上台後,在農業、工業等各個經濟領域開展的調整措施開始生效,反映在農業生產上的就是2013-2015連續三年的糧食增產,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朝鮮的糧食短缺狀況。而另一個可見的變化就是,朝鮮居民的穿著發生了較大變化。短短兩三年期間,朝鮮人從土黃、灰、黑色調為主的「勞動裝」換成了五顏六色的各種服裝。平壤大街上各種汽車多了、農民屋頂上和道路上晾曬的玉米多了……這和我們頭腦中死板的朝鮮印象很不同。
這是那個即將崩潰的朝鮮嗎?
同樣,朝鮮人也在逐步打破傳統的「政治禁忌」,敢於討論一些政治話題。當然,目的便是論證現有體制的合理。比如外界熱議的三代「世襲」制、朝鮮崩潰論、朝鮮人權、南北衝突,《勞動新聞》中也曾專門刊文,朝鮮同志也曾經與筆者熱烈地談論,並舉出諸如老布什、小布什等案例予以反駁,在人權問題上,朝鮮同志更語重心長地談起1980年代美國拿人權向中國說事的過往,認為這不過是「美國打壓朝鮮的借口而已」。
無論這種談論的背景為何,至少有一點是清楚的:朝鮮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雖然少得可憐,但他們也對國際問題同樣充滿興趣,並非如一些媒體所宣傳的那樣對世事一無所知。只不過這種討論並沒有中國國內來得百花齊放。
二
朝鮮是完全的一人體制,這也是朝鮮憲法的明確規定與現實。領袖是用生命維護的存在,這是朝鮮人的信念與生活準則。對於外界而言,金正恩的橫空出現可能會讓人錯愕不已,但對於朝鮮人而言,卻真的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而且是無法割裂的現實,街道上不時駛來的宣傳車上傳來的正是那首歌頌領袖的歌曲「沒有您我們沒法活」。
金正恩接班後,雖然在最高層的權力鬥爭上有不小震動,但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政治、經濟與社會依然是平穩的。相反,任何對於這一現實的懷疑反而讓朝鮮人覺得不正常:「我們過得好好的,為什麼非要讓我們換個活法?!」
朝鮮領袖的出現是抗日鬥爭的結果。朝鮮人認為,是金日成拯救了朝鮮人民,幾千年來第一次讓朝鮮人完全靠自己創建了屬於自己的軍隊、政黨和政府,而建國後朝鮮戰爭、核問題上的對美鬥爭則成為政權合法性的另一源泉。與美國的鬥爭成了朝鮮政權這枚硬幣不可割捨的另一面,反美在朝鮮是「永恆的政治正確」。然而,反美需要與之抗衡的實力與情懷,尤其是迫切需要美國對這種實力的認可。所以,朝鮮在極力發展核武器與遠程導彈的同時,也教育國民從小就對美國有著徹骨的仇恨,幼兒園、小學裡兒童刺殺美國人的圖畫隨處可見。
與美國為敵的信念同樣也造成了朝鮮對美國之外其它國家的不屑,因為朝鮮人的國家自尊意識異常強烈,所以能與超級大國鬥爭也是體現自尊的重要手段。而對於韓國、日本等國,朝鮮人從來「不用正眼」,認為其沒有資格與朝鮮平起平坐。即使有時面對,也只不過將之做為打開對美外交的一個手段而已。朝韓衝突、朝日會談、離散家屬等從來都是朝鮮飯桌放好後的「小菜」,真正期待的還是美國坐下來,「大餐」才真正到來。
在金日成與金正日時代,朝鮮外交的玩法是充分調動周邊大國與美國周旋,搞「調動外交」。而金正恩為首的朝鮮新一代青年外交團隊似乎對這種耗時間的做法比較焦躁,加上美國對朝搞「戰略忍耐」,朝鮮無法再等待下去,試圖畢其功於一「核」,強行將美國拉到談判桌上。所以,金正恩式的「馴服外交」正式出籠。
結果呢?朝美出現了驚人的「互動」一致:美國說朝鮮核能力不行,那就試驗一二三次;美國說朝鮮運載能力不行,那就來射顆衛星,近的射完再來次遠的;陸基的搞完來次潛射的……而對於韓國,朝鮮的耐心更少,直接排兵佈陣,來個最後通牒。
三
金正恩出任最高領導人之後,中朝關係趨於冷淡,尤其是在2014年7月之後。熟人之間討論中朝關係倒是正常,我們也反覆解釋說中國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加上在韓國有幾十萬中國人在,人和人交往多了自然聯繫就多了,利益糾割就多。但有次在飯店就餐時,旁邊一陌生朝鮮人非常直接了當的質問說,「是中國同志嗎?為什麼你們要先訪問首爾?為什麼要打破慣例?」
這可能代表了一部分朝鮮人對中國的態度。
當然,高訪是中朝關係的一個導火索和結果而已,並非冷淡的根本原因所在。中朝之間大致有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歷史問題。中朝之間號稱「血盟」,但這僅僅是歷史的一個斷面,個中甘苦實在無法一言以蔽之,自然也不能用簡單的好壞二字予以總結。中朝幾千年來的交往史從來都不是坦途,歷史交織多了所帶來的資產也是多種多樣,而這些資產正無時無地地影響著當下的中朝關係。明清時代的強勢干預、甲午戰爭、志願軍入朝參戰、中朝黨際交往等歷史都說明中朝之間的歷史交織何等之深,中朝關係不可能「一拍即合」或「一拍即散」,以任何現代的國際關係理論來研判中朝關係都會陷入一個又一個的理論泥潭而不能自拔,當然會得出荒唐的結論。筆者就聽到勞動黨的一位黨務工作者抱怨「中國對朝鮮充滿輕視與無知」。
二、地緣價值判斷問題。中國近年來發展迅速,而朝鮮由於國際政治原因未能走上發展快車道。而部分人將之歸結於「吸血效應」與「站崗效應」,認為中國的發展「吸」走了本應投資於朝鮮的資本等,這是周邊國家的一個「共識」。朝鮮人更認為,朝鮮處於東北亞地緣政治的最前沿,「頂住」了美國極大的壓力,才「為中國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周邊環境。一位朝鮮幹部對筆者說過,「中國同志可以看一看,中國周邊有沒有像朝中邊境這麼穩定的邊境?」、「中國發展的30年,正是朝鮮堅決對抗美國的30年,也是朝鮮從富裕走向貧窮的30年」。
三、朝核問題。如果說歷史問題與地緣價值問題是底層的鋪墊,那麼朝核問題則可以說是中朝關係激烈碰撞擦出的火花,是當下中朝關係的矛盾集中。朝鮮已經將擁核寫入憲法和黨章,將擁核與政權穩定掛鉤,並數次聲稱「六方會談已死」。而中國堅持朝鮮半島問題解決的三大原則,即和平、穩定與無核化,反對朝鮮搞核試驗,並堅持聯合國與六方會談的相關決議與聲明。朝鮮認為中國的立場自2013年來發生了變化,在核問題的立場上日趨強硬。朝鮮朋友也曾經對中國對待朝核問題的態度表示不解甚至憤怒,認為中國在有些方面比美韓做得還更過分,將兩國關係和核問題聯繫起來:「你們怎麼會認為朝鮮的核武器是攻擊中國的?」
四、溝通問題。朝鮮國情特殊,開放度極其有限,國際話語權上能力缺乏,而其有限的對外窗口也因對於體制的敏感而只是限於讚美,甚至是過度誇大式的宣傳,而非冷靜的辨析,常常讓人覺得很有爆炸性,但卻不讓人信服。相比之下,韓國借信息化與「韓流」之威在中國有絕對的話語權,因此中國國內的朝鮮形象相當程度上是韓國「建構」出來的「朝鮮」,輿論界、學界、政界,甚至於外交界所認知的朝鮮也基本依賴於此。或者說,中國國內看到的朝鮮印象非常片面,如即將崩潰的朝鮮、餓殍遍地的朝鮮等等。這相當程度上造成了中朝之間溝通上的困難,也造成了越來越深的誤解與錯誤認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對朝鮮的戰略判斷。
四
一般的中國式思維認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朝鮮半島的問題如此錯綜複雜,當然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解決的問題。從這一邏輯上看,中朝關係的發展遭遇寒流自然也不是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是歷史和現實發展的必然。然而,其中繁文縟節的事情可能需要一個個抽絲剝繭式地去解決。
中朝政治關係正在經歷一場短暫的寒意,但除此之外的中朝關係都很「正常」,尤其是經濟商貿來往,甚至有消息傳來稱鴨綠江、圖們江上聯通中朝兩國的橋樑、道路、鐵路的「互聯互通」工程即將啟動。一度處於停滯狀態的丹東鴨綠江新橋朝方境內的建設工作已經宣佈將於近日內啟動。
事實上,中國對於朝鮮的影響隨處可見,已經深深滲入了朝鮮居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開放程度較高的羅先特區,說中國話、用中國貨已經成為不少民眾的「默認」生活狀態。正在緊張恢復中的受災重建工作絕大部分原材料與物資也來自中國。
因此,對於中朝關係抱有極大期待與極度失望都是不可取的。根本上講,中朝之間的問題也只是一時的「心情」問題,不是本質的結構性矛盾,是中朝雙方對彼此的期待與失望不斷反覆的結果。因此,相互理解彼此所處的國際環境與地區環境,瞭解彼此的需要與關切,將雙邊關係的「負資產」轉化成為「正資產」自然是當務之急。
在這一過程中,由於所處的地位與國家定位完全不同,中國與朝鮮的感知在敏感度上完全不同,朝鮮不應一味期待中國會無原則地支持朝鮮,而中國也應從朝鮮的角度理解朝鮮的處境與關切,而不能僅僅將朝鮮視為「麻煩製造者」。因此,作為大國近鄰的中國,不放任事態惡化,主動示好解決問題方顯大國氣度。
中國是集體領導制,而朝鮮的權力高度集中,因此解決問題的方案更應該是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也許一名朝鮮幹部的話較有代表性,「解決了高層的問題就是解決了所有問題。等朝中兩國最高領導人見面的時候,所有問題都不再是問題」。劉雲山的訪問,應該是中國高層看到了解決中朝關係的癥結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