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通訊員吉星、記者夏瑞雪 哈爾濱報道)9月20日,隨著長征六號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成功發射,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團隊研發的中國首顆由高校學生自主設計、研製與管控的納衛星「紫丁香二號」成功發往太空,對探索微納衛星在未來航天裝備和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具有積極意義。這支由8個學科的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40多人組成的學生團隊平均年齡只有24歲,在5年的時間內他們成功地研發了一顆納衛星並發往太空,完成了一般人眼裡根本不可想像的任務。
異想天開的衛星夢
負責衛星總體設計及測控的韋明川是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博士一年級的學生。2009年作為自主招生錄取到哈工大的韋明川,中學時代就在創新實踐和電子信息方面就有著不俗的表現。開學不久後他就加入了哈工大無線電俱樂部。哈工大有著自主研製小衛星的成熟經驗和輝煌表現,據瞭解,自2004年起哈工大已成功研發五顆衛星。2009年12月15日,中國首顆業餘無線電通信衛星「希望一號」發射成功的消息讓韋明川萌生了自己動手研製小衛星的夢想。
他將自己研製衛星的夢想告訴朋友,幾乎沒人相信他能研製出衛星,更難以想像衛星會發射出去。後來,他試探著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幾位平時談得來的老師,意外的獲得了老師們的鼎力支持。他開始漸漸結識了一群和他一樣有著「衛星夢」的小夥伴,郭金生、俞陽、吳凡、夏開心、馮田雨、王騁、張天赫、苗悅、邱實、胡超然、張揚雨、米明恆、張冀鷂、龔肇沛、裴樂等,這些小夥伴後來都成了「紫丁香二號」的團隊骨幹。
紫丁香二號先於一號發射
除了已發射的「紫丁香二號」納衛星,哈工大小衛星研發團隊還肩負著「紫丁香一號」衛星的研發任務。「是QB50工程項目讓我們真正成為一個團隊,並且凝聚出戰鬥力來」,已經成為兩顆衛星總體設計兼測控的韋明川介紹說。
QB50工程由比利時馮卡門流體動力研究院聯合歐空局等機構於2010年提出邀請全球高校參與,採用50顆立方體衛星組網,計劃2016年底發射。該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參與國家和地區最多的微小衛星國際合作項目,也將是一次發射衛星最多的項目。2010年11月,哈工大衛星技術研究所的王峰老師在荷蘭做訪問學者時得知QB50工程將要啟動。王峰向航天學院匯報,提出哈工大是否可以組建學生團隊參與此事。
韋明川偶然在網上看到學校參與QB50工程的消息後,第一時間找到王峰申請參與項目。2012年1月,國內首個由學生親自參與設計、研製、調試與應用的微納衛星團隊正式成立,「紫丁香一號」誕生。
就在「紫丁香一號」的研發期間,長征六號項目啟動,高校學生自主研發的衛星有機會發射。2014年3月,哈工大納衛星研發團隊正式提交參與此項目的意向書,這就是現在的「紫丁香二號」。由於該項目的發射時間比「紫丁香一號」的發射時間更早,就出現了「二號」先於「一號」發射的情況。
八個學科混搭的夢之隊
紫丁香納衛星團隊以衛星技術研究所為技術依托,凝聚了哈工大航空宇航與科學技術、力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工程、機械工程、通信工程、電氣工程、熱能工程等8個學科的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是一支學科交叉的研製團隊。
為了更好地發揮團隊成員的主觀能動性,根據個人興趣、專業背景,同時結合衛星的研製需要,負責人將成員編排為不同的小組,包括總體、測控、姿控、電源、星務管理、通信、結構與熱控、測試與地面站等。
「以學生為主的研製模式給了我們充分的發揮空間,大家自主學習、鑽研攻關,激發和鍛煉了迎難而上、不怕困難的意志力,而跨學科、跨專業的協作攻關也讓我們在一起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有人畢業,有人離開,但是新人會不斷補充進來,小衛星團隊這個平台會一直存在」,韋明川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