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2日召開會議,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重大問題,審議通過《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會議決定,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於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
中共中央政治局聽取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稿在黨內外一定範圍徵求意見的情況報告,決定根據這次會議討論的意見進行修改後將建議稿提請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
「十三五」規劃的十大看點:
一、增長目標:不一樣的7%
綱舉目張,經濟增長目標正是宏觀政策的綱。短期來看,每年兩會上制定的年度目標是宏觀政策的主要參考,而中長期來看,宏觀政策的走向則與「五年規劃」中制定的五年增長目標息息相關。
展望「十三五」時期,為了完成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假設2015年增長7%,那麼「十三五」期間只需要年均6.6%的增速(但習總書記在近期的專訪中的說法是7%),因此,從主觀角度看,中央並沒有太大必要把目標定高。而從客觀角度看,資本、勞動、土地和全要素生產率等增長要素都有下行趨勢,「十三五」繼續保持7%的增速存在較大難度。所以如果中央依然按照傳統的規律來決策,「十三五」規劃毫無疑問應該將目標定在6.5%。
但十八大以來,依靠過去的經驗進行預測變得越來越危險,同樣,「十三五」的目標也可能會打破過去的規律:也許6.5%是一個更合理的選擇,但7%可能才是更合情的結果,因此最終目標很可能定在7%。第一,中央認可的經濟增長中樞應該在7%左右,如果按照傳統規律,定在6.5%能留出較大的政策空間,但政策之「錨」的作用不明顯,導致目標形同虛設,而如果定在7%,「錨」的作用更明顯。第二,以7%為目標並不意味著實際增速會大幅高於7%,也不意味著中央不能容忍增速跌破7%。第三,目標從最初的6.5%上調到更樂觀的7%意味著宏觀政策在實際操作中將更加積極,這種積極將主要體現在財政政策上,未來政府代替私人部門加槓桿仍是大趨勢,托底經濟、防範風險,而這也要需要寬鬆的流動性環境作為支持,貨幣政策也不會坐以待斃。
二、信息經濟
信息經濟的內涵並不局限於「互聯網+」。從存量上看,中國的信息產業已經初具規模,2014年中國信息產業消費規模為2.8萬億元,貢獻GDP 0.8個百分比。從增量上看,在居民信息消費多樣化與政策引導的刺激下信息經濟發展迅速,2014年信息消費規模同比增長18%,而根據工信部的預測2015年將增長15%達到3.2萬億,成為增長新亮點。預計「十三五」時期,信息經濟仍將是驅動經濟增長的引擎之一,上下游產業鏈為市場提供投資機會。
三、服務業開放
製造業向服務業的轉型迫在眉睫:一是製造業活動收縮,服務業繁榮有助於對沖製造業下滑對經濟增長的拖累;二是服務業吸收勞動力能力強,未來傳統產能過剩行業過剩產能將繼續去化,服務業發展有助於實現勞動力從工業向服務業的轉移,緩解就業壓力。而服務業的發展關鍵靠擴大開放。
四、全國統一大市場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助於減少地方政策保護,促進公平競爭,緩解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從區域內部看,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支撐帶」促進區域內省市明晰功能定位,加快產業合理分佈和上下游聯動機制,促進區域發展;落實東北振興政策擺脫增長率墊底的局面,加快新疆西藏等經濟底子薄、具有戰略意義的邊疆區域發展。從區域間來看,電子商務作為新興流通方式促進了跨區域消費、帶動物流業的發展,同時對通航機場、航道建設提出了新要求。
五、收入分配,關鍵是扶貧
加大收入分配調節,採取精準扶貧措施幫助貧困人口脫貧,是十三五時期的重要任務:一是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基尼係數為0.469,達到社會不安定的數值區域,而實際情況可能要比官方數據更為嚴重;二是貧困人口基數大,以年人均收入2300元為貧困標準計算,2014年農村貧困人口有7000萬;三是習總書記多次提及「精準扶貧」,今年6月在貴州調研時,強調要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的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
六、人口老齡化
按照國際老齡化的界定標準(6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量占總人口數量的10%),我國於1999年即進入了老齡化。隨著老齡化的深入,對經濟與社會的負面衝擊也愈發明顯:一方面因勞動人口比例減少,人口紅利不再甚至變成累贅,中國未富先老;另一方面,人口結構的變化導致需求結構變化,根據美日經驗,房地產進入長週期下行通道,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失速。
預計「十三五」時期,應對人口老齡化危機將從兩方面發力:一是放鬆計劃生育政策,提高人口出生率,降低底部老齡化壓力;二是增加與養老相關的服務業供給,滿足老齡人生活與精神層面的需求。
七、生態環保
前期粗放式增長模式,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根據《2014中國環境公報》,全國4896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中,水質為優良級的比例僅為10.8%,而水質較差與極差的比例分別高達45.4%、16.1%;161個開展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的地級及以上城市中,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比例僅為9.9%;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而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高達19.4%。
在「十二五」規劃的基礎上,「十三五」規劃中生態環保建設將進一步強化。「十二五」規劃的24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中,有8項是關於資源環境的,除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外,其它均為約束性指標。隨著環境與資源問題的突出,「十三五」時期生態環保建設壓力有增無減。
八、投融資體制:PPP
十三五時期,PPP模式在基礎設施與公用事業項目中的應用將得以進一步推廣:一是制度環境的改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約束了地方政府違約責任;二是隨著成功項目的推廣與PPP培訓,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對PPP具體操作瞭解度提升;三是政策引導,財政部設立PPP專項引導基金、對部分項目提供財稅支持。
地方基建曾由城投企業主導,43號文限制了融資平台的政府融資職能,對於新建項目和未完工存量項目,優先安排PPP模式建設。隨著PPP簽約率的提升,PPP模式對城投債的替代性增強,為資本市場提供投資機遇。
九、國企改革
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終於揭開了並不神秘的面紗。大家關心一個問題:國企改革能否成為市場的「救市主」?這似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改革的核心從來不是為市場炒作主題,而是為實體解決問題。即便是一個平衡各方的好方案,也不一定能滿足資本市場漫無邊際的幻想,畢竟投資者並不能代表所有人。更何況,在此之前,一千個投資者已經賦予了國改一千零一種天馬行空的期待,它在公佈之前就注定是一個不可能超預期的方案。對投資者來說,更理性的選擇是放開所有幻想,找找這份現實的方案中與理想最接近的地方。
十、軍民融合
「十二五」規劃中雖提及了軍民融合,但在「十二五」時期軍民融合技術應用範圍較窄,主要在導航、通信領域。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述了軍民融合的觀點,將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此後軍民融合發展加速,如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開通全軍武器裝備採購信息網、湖南省岳陽市成立軍民融合衛星應用產業園等。預計「十三五」時期,軍民融合的廣度與深度均將有較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