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長江日報報道,昨天上午,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共頒發自然科學、科技發明、科學技術進步等門類的近三百個獎項。不過,由於候選人得票數均未過半,本次評獎沒能評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作為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繼2004年之後再次空缺,引發外界高度關注,一時間也湧出了若幹不同層面的解讀。有人對獎項「寧」從缺而未頒與諾獎得主屠呦呦表示不解,也有聲音流露出頒獎「成色」不足的遺憾。
對於前一個問題,相關評審負責人已經從評獎程序上給予了回應。實際上,不同的獎項本身有各自的評選標準和依據,並不能以已獲得其他獎項的個人,有沒有在此處得到榮譽,來判斷某個獎項是否公平。
進一步而言,無論對於科學家本人,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頒發獎項從來都不是目的。更大程度上,頒獎應當說是一次總結,對某個時間段的科學研究、發見、創造以及前述成果投入應用所產生的價值,惠及社會的影響進行梳理,並給予高度的認同和肯定。
自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成為社會、國家發展的第一推動力,科學與各個行業乃至國家的進步從此緊密聯繫在一起。從科研人員的構想、實驗室的探索、研發投入現實生活到走上生產線,這條從理論到實踐的脈絡,其間的轉換速率也決定了社會發展的程度。然而,科學技術本身的前瞻性使得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準確預知一項技術真正的影響力。
以互聯網來說,在局域網技術走出實驗室之前,人們怎麼也無法想像我們的世界,將會因為這一技術的全球性運用,而發生從思維、行動到生活、工作的顛覆性變革。同樣地,我們無法確定,那些還靜靜躺在實驗室的某項成果,或者哪篇尚被忽視的論文結論,會不會是未來改變世界的引線。從這個層面來說,任何的獎項授予都以我們當下的認知能力和感受為限,囿於這一現實,「空缺」並不意味著沒有發展。
可以看到,2000年獎項設立至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僅有兩次空缺,已有25人獲此殊榮,我們在科學技術發展上取得的成績是巨大的。這樣的進步不但指向過去,更有力地指向未來。近年來,隨著國家宏觀戰略層面的佈局科學技術事業,進一步加大創新研發、應用的投入力度,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在自然科學、科技發明、科技進步等方面全面向前邁進。而這一點,在去年中國國內外科研人員在全球範圍取得的科技成就上得到了明顯體現。
若僅僅管中窺豹,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空缺當作了不得的大事,甚至低估中國的科技能力,只能說是草率和無知。不過,社會普遍對科技界評獎的高度關注從積極面理解,是對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更高的期盼和期待。在國家間技術競爭愈加激烈,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的今天,相信這種關注和期盼會轉化成更大的動力,推進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