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艾克拜爾談一帶一路:比起鋼筋水泥 文化更能突破人心

2016-05-29

【文匯網訊】(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逐步完善和推進,中國企業與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能源、港口、金融等諸多領域的合作共贏消息也頻繁傳來,然而大單簽訂背後依然有著例如法律法規糾紛、風俗習慣難融等系列問題,雙邊經貿往來中似乎「隔」了些什麼。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前主編、哈薩克族作家艾克拜爾·米吉提在香港文匯報專訪中表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中國經濟走出去,必須文化先行,要讓當地的消費者真正瞭解、認可中國,才會具備持久的國際競爭力。「比起鋼筋水泥,終極競爭應是人心的競爭,而人心只有文化才能突破,」他說,「經濟競爭最終還是文化的競爭。」

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但他認為,中國面向世界的經濟競爭才剛剛開始。「過去是較為簡單粗暴的方式,拿著大把人民幣去買廠買礦、建立流水線即可,發生摩擦就用錢或物來解決,」他說,「然而,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 『走出去』。」 他認為,不能僅靠雙邊貿易體系解決問題,而應該從根本入手,加強民間往來文化的溝通交流,要以當地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彰顯中國的文化實力,進而提高競爭力。

講好中國故事 少數民族學者肩擔重任

文化在作家身份的他看來,核心即是鮮活的文學和藝術,因此講好中國故事在「一帶一路」文化先行中顯得尤為重要;而講好中國故事在匈奴後裔身份的他看來,核心應是擁有著地域、文化、語言雙邊相通性的少數民族學者。

任《中國作家》主編時,艾克拜爾曾提出辦刊方針:用最優美的中文寫最美好的中國人形象,為全世界熱愛中文的讀者服務。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革、世界的交融,他從自身經驗出發,越來越意識到少數民族學者、作家在講好中國故事中的重要性,「可以用當地人易於接受、喜聞樂見、又聽得懂的文字直接創作美好的中國人形象,利用文化相似、語言相近、習俗相通的優勢,不僅為全世界熱愛中文的讀者服務,也要為全世界熱愛中國的讀者服務。」

既然要與時俱進、為熱愛中國的讀者服務,以往那種「刻意醜化」中國人的後現代主義寫法就應該摒棄。他反覆強調,講好中國故事的核心就是要塑造好中國人的形象。美國當代重要的批評理論家、後殖民批評理論代表人物愛德華·賽義德曾在《東方學》中論述稱,所有欠發達國家的藝術家、作家都是為了歐美中產階級眼球而服務的。因此,為取悅歐美中產,不發達地區包括中國的作家不得不將自己的國度和民族寫的極其愚昧醜陋,艾克拜爾認為,現在是該改變的時候了。

「中國的中產階級越發強大,而歐美的中產也確實需要瞭解和感受真實的中國,」他說,「首要任務是寫好當下的中國人,寫好今天奮鬥在不同行業領域的中國人的 『美』。」 他希望,不要只把目光聚焦在少數貪官污吏身上,要以敏銳的眼光發現身邊充滿著正能量的人。

3年重走陸上絲路 留下情感紐帶

此外,艾克拜爾希望自己能聯合民間力量,讓「一帶一路」商品貿易往來之餘,還能留下一種情感文化的紐帶,「想起某個作品就能想起某個國家」的特殊感情。為此,他準備用3年時間,帶領中國藝術家們重走陸上絲綢之路上的40多個國家。 「這其實也算少數民族文化人的優勢,」 他笑稱,因為熟悉中亞國家的擅長及喜好,更能夠從此入手,將中國詩人、作曲家、書畫家或其他文學藝術者分成不同小組,分階段前往沿線國家。他續指,形式非常多元,無論是詩歌交流會、文學座談會,還是目的國中文譯作的反饋交流、現場即興創作等都可以實現。

他認為,真正的民間外交才是最有活力的、能夠跨越國界、突破防線直抵人心的,「我們的藝術家有任何感受都可以變成作品,而當地的文化精英也會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幫助當地人瞭解真實的中國,比『硬』交往更易得到認可。」

責任編輯:梁瀟瀟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