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央廣網報道,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主動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數百項重要改革成果。央廣網於近期策劃推出《習近平治國理政「100句話」》專欄,全方位梳理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理論表述及形勢論斷,對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進行深度解讀。
習近平講話原文:
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2016年5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加強科技供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習近平強調,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任務,必須在推動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上來一個根本性轉變,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性發展。要深入研究和解決經濟和產業發展亟需的科技問題,圍繞促進轉方式調結構、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等方面需求,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產業和產品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
習近平指出,人民的需要和呼喚,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時代聲音。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我國13億多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上升,提高社會發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增強人民健康素質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聚焦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藥品安全、人口老齡化等重大民生問題,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給,讓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環境、更好的醫療衛生服務、更放心的食品藥品。要依靠科技創新建設低成本、廣覆蓋、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體系。要加強普惠和公共科技供給,發展低成本疾病防控和遠程醫療技術,實現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普惠共享。要發展信息網絡技術,消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區間的數字鴻溝,努力實現優質文化教育資源均等化。
科學家需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關鍵科技難題。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
「科學無國界,技術有專利。科學家有祖國,國際間有競爭。」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認為,在基礎研究領域,科學家需要把論文發表在世界頂級科學雜誌上,在世界科技前沿為祖國爭光;而在應用和開發研究領域,科學家則需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關鍵科技難題,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做貢獻。
「發展中國家需要先把經濟搞上去,有了經濟基礎,才會有更多的科技經費投入。因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後者的重要性更大。」何傳啟強調。
他同時指出,在過去500多年裡,世界科技發展主要有兩種動力:一是人類好奇心以及科技發展的慣性,二是社會需求和社會投資驅動。在基礎研究領域,第一種動力是主要的;而在應用和開發研究領域,第二種更為重要。
「科技發展動力左右著科技工作者的行為模式。」
何傳啟認為,工作在基礎研究領域的科技人員,要追求真理和知識,敢為人先,做出原創性貢獻,把論文發表在世界最好的雜誌上,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貢獻,把中國人的名字寫進世界科學殿堂,如陳景潤的「歌德巴赫猜想證明」等。
工作在應用和開發研究領域的科技人員,要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大膽發明和勇於創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解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關鍵科技問題,既為中國發展做貢獻,也為人類文明做貢獻,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等。
何傳啟表示,與把論文寫在世界科學的高峰上相比,把論文寫在祖國建設的大地上對現階段的中國更為重要。「這是總書記的期待,也是人民的期待。」何傳啟說。
責任編輯: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