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三年前,神舟十號在太空中的一堂「科學課」,在一批香港學生心中埋下了太空實驗的夢想之種。三年後,3個實驗從港生團隊設計的70多個實驗中脫穎而出,將隨17日神舟十一號的發射進入太空,展開圓夢之旅。
日前,同學們已奔赴酒泉,進行為期5天的酒泉之旅,見證火箭升空。在他們出發之前,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採訪了得獎學生團隊及其指導老師。同學們分享了實驗從設計到得獎的心路歷程,祝福神舟十一號順利發射。來聽聽他們是怎麼說的吧:
在太空中製造仿生薄膜、養蠶吐絲、觀察雙擺運動……「水膜實驗」、「太空養蠶」、「雙擺實驗」,是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辦的「香港中學生太空搭載實驗方案設計比賽」中的冠亞季軍作品。

實驗一:以水拉膜 合成皮膚


冠軍作品「水膜實驗」由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的5名中六學生設計。同學們受到「神十」航天員王亞平太空中拉出水膜的啟發,推斷飽和鹽水在太空中亦可成膜。幾位學生都對材料化學感興趣,2014年得知比賽後一起構思實驗,通過浸泡了飽和鹽水和聚合物聚乙烯醇(PVA)顆粒溶液的鐵絲圈拉出兩張膜,用推進裝置讓鐵圈重疊,讓溶液發生雙轉化過程,形成透氣但不透水的薄膜。
勞莉欣是「水膜實驗」的設計者之一,她介紹,實驗假設在太空零重力環境下,薄膜的小孔分佈和薄厚程度會更加平均。這種高質素的薄膜可以作為人造皮膚和透析膜,用於皮膚創傷治療、糖尿病人洗腎、藥物釋放系統等。同學們希望如果實驗成功,今後可以建立太空站生產薄膜。
實驗二:太空蠶絲 更粗更韌

亞軍「太空養蠶」則出自香港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學生之手。設計者之一梁芷韻說:「我們估計在失重情況下產生的蠶絲會比較粗,韌性較強,可應用於不同範疇,包括製作航天服。」養蠶裝置經過多番改良,以減低蠶蟲在太空中死亡的機會,預計蠶寶寶升空8天後開始吐絲結繭。
實驗三:無重雙擺 設計機械

季軍「雙擺實驗」的設計者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的同學們,希望實驗上天后能觀察到雙擺在微重力狀態下的運動情況,與在地球上的運動情況作對比,推論出引力是否導致「混沌」運動的因素。學生侯柏全介紹,實驗結果可運用於設計機械臂,亦能為太空儀器修補工序提供技術支援。
3組實驗獲得專家一致好評,認為具有可行、安全、變化明顯、啟發性強4大優點。入選后,北京的專家和幾組同學保持着溝通,在最大化保留了原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了實驗。勞莉欣說:「專家保留了實驗的90%,沒想到靠我們幾個中學生設計的裝置可以衝出地球,並且被擺放在太空艙的中心最安全、震動最小的位置——太空人的座椅下面。令我們感到科學基於平時的觀察,離自己並不遙遠。」
因實驗感受到社會關愛

左起:「太空養蠶」實驗設計者黃采妍、王嘉寶、梁芷韻、鄧梓儀。記者麥潤田
最初開展「水膜實驗」設計時,同學們選用聚氨酯(PU)做材料,但其帶有毒性,在太空艙的密閉環境下,即使是0.5毫升有揮發性的丙酮都不能攜帶。同學們不斷嘗試尋找安全材料,為「搵膠」嘗試聯繫相關公司,沒想到香港老闆聽說是學生實驗,立即免費快遞送膠給他們,令同學們感動萬分。勞莉欣說:「好多謝社會上的熱心人,比賽讓我們感受到了社會的愛。」
實驗啟發大家思想,令同學們堅定未來理想。「水膜實驗」的設計者勞莉欣與蔡欣澄在不斷構思實驗模型的過程中,對設計產生興趣,希望未來能就讀建築系。區鈞堯、何奕龍和陳翠珊則希望未來能就讀生物、醫學方面的相關學科,可以幫助他人、造福人類。
責任編輯:gl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