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特首梁振英前天下午出席一個青年峰會活動,談到城市規劃和青年在社會事務中的角色,言詞懇切,頗受與會者歡迎;但有個別青年卻在提問環節指責政府前年以催淚彈「打壓佔中」,更以粗言辱罵特首,最後被逐出會場,行為令人側目。大公報今日發表社評文章《梁游成魔路莫问 校园何处有清流》指出最令社會人士感到困惑和憂慮的,就是「港獨」思潮在青年學生中的出現和蔓延。
事件當然只屬個別行為,但卻恰好反映了當前一些年輕人的「特質」,就是只知堅持己見,完全不考慮不同聲音,更不接受任何批評意見,亦不知禮貌與尊重為何物,稍有不合意,立刻就反唇相稽、拒絕溝通,一旦出了事,就是別人的錯、政府責任,而完全不會反省自己的責任與過失。小至論壇活動上的無禮發言,大至違法「佔中」以及近日的梁頌恆、游蕙禎「宣誓風波」,反映的都是同一問題,而所有這些「出位」言行的背後,就是不懂得歷史和現實、不尊重法規和權責,目空一切,任性妄為,直到觸及法網或踩上「底線」,才知道闖了大禍。
而眼前,最令社會人士感到困惑和憂慮的,就是「港獨」思潮在青年學生中的出現和蔓延。而「港獨」問題之所以會出現以及其可能帶來的後果,正正就是當前特區青年問題的實質和縮影。
對此,有人認為,「港獨」根本不可能成事,不必如此「大動干戈」對付之。此說就是對青年問題完全不瞭解的「外行」之言。
事實是,對一些「港獨」分子如黃台仰、梁天琦以至近日的梁、游而言,「港獨」能不能「成功」是不在他們考慮之列的,他們只是因為「不喜歡共產黨」、「不想成為大陸的一部分」,而且「香港九七回歸也沒有問過我」,所以就要實行「本土民主自決」、「我城我話事」,就要「取回香港自主權」,包括「獨立」也是「可以考慮的出路」。
而對這些完全昧於歷史和現實的「回歸後」一代而言,國家民族歷史和苦難是「上一代」的事,與他們「無關」,他們不必為此作出什麼承擔,相反,當權者「無權」去阻擋他們「實現理想」……。
因此,事實擺在眼前,「港獨」問題的出現,顯示回歸以來教育工作包括國民教育和愛國教育,在推行上未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對青少年學生沒有發揮正面的啟迪和引導作用;教育當局的官員把重點放到了什麼「課程改革」上,把教育「切割」成按課時多寡、佔考卷多少分數的「商品」來分配,而其結果就是「中史不成科、中文去古文」,《蘋果日報》成了「通識科」的「教材」,愛國愛港被抗中亂港所取代,學生名副其實的被「洗了腦」。
中學如此,大學更不堪,學生在畢業禮上對主禮校長和校監以「屁股」或「三鞠躬」相向而沒有受到任何懲處,歪風惡氣還能不囂張?梁游這樣的大學生還能不以口宣「支那」、Fxcking中國為樂事嗎?
責任編輯: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