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匯網訊】(記者劉曉宇)採訪奚秀蘭兩次,第一次,她着桃紅黑邊的針織短外衣,內襯金色星星裝飾的白毛衣,搭配桃紅口紅,畫的是當下流行的「咬唇妝」;次日,她和我們約定展示參加中央電視台1984年春晚時的着装,戴上了薑黃色的毛氈貝雷帽,珍珠耳環,棕色長風衣上繡着精緻的牡丹,眼影也換成了呼應帽子的橘色系。
拍攝前她總是會問:「我這個角度可以嗎?」得到肯定回答後,仍是要對鏡確認一番。
這是一個無論何時都要求自己保持美好狀態的女人,從外貌到歌喉,工作到家庭。她說自己唱了50年,又匆匆趕到採訪地,「條氣都未順」。一開嗓,嘹亮悠揚的黃梅調仍是艷驚四座,寂靜全場。
鮮花開放滿天庭 滿天庭
萬紫千紅 萬紫千紅別有春
採得仙花下人世 好分春色到凡塵
……
離鄉廿載 春晚登台
這首安徽黃梅調《天女散花》,是奚秀蘭84年參加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時演唱的三首歌曲之一,她是首位登上春晚的香港人。1962年,12歲的奚秀蘭從安徽到香港與父母團聚,從此近廿載闊別故鄉,未近內地。
奚秀蘭最初接到春晚導演組的邀請時,心中是充滿矛盾的。她說,「當時身邊人好多都阻攔我去參加春晚,他們覺得中國內地剛剛開放,人們的信心不是很大。」有些朋友甚至說:「那邊好落後,你去了會很失望。」奚秀蘭坦言,當時自己的心情一時有些彷徨,到底去還是不去?

她回憶起自己79年去廣州拍攝,「大街上只有兩個顏色,工人制服的藍色和綠色。」要去公園錄製歌曲MV,公園竟然是不開放的。奚秀蘭感慨,「封閉了二十年,現在突然間說開放,竟沒有人相信。」甚至有人告訴她,去了春晚就要付出代價,「說以後東南亞或其他地方可能會封殺你,不讓你去演出,你就變成了左派。」
當奚秀蘭猶豫時,她的父親和丈夫促成她下定決心。奚秀蘭的父親是位成功商人,50年代時帶領家人來港定居。「爸爸覺得值得,因為他好懷念自己的家鄉。」而她的丈夫謝嘉亮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奚秀蘭沒有料到他會堅定地對自己說:「既然中國內地開放邀請你去,你就真的要去。」

奚秀蘭在1984年的春晚上唱了三首歌:《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天女散花》和《阿里山的姑娘》。晚會上,她用帶有香港口音的普通話介紹自己:「我是位安徽姑娘,我也是非常想念我的家鄉。」她一身紅衫,高叉的下擺露出七分的淺藍牛仔褲,蹬著一雙金色高跟鞋,在台上載歌載舞,明艷動人。有趣的是,不少觀眾因為她唱了台灣民謠《阿里山的姑娘》,誤把她當成台灣人。

1984年的春晚讓奚秀蘭看到了改革開放後蓬勃生機的中國。她優美的歌喉和載歌載舞的演出,為那年春晚注入別具風情的活力,也令她迅速地紅遍大江南北,演唱會邀約不斷。85年,奚秀蘭再度登上春晚。
學無止境 永遠謙卑
她自認是努力的人,懂得抓住時代的機遇,敢於挑戰自己。1966年,17歲的奚秀蘭報名參加麗的電視(「亞洲電視」前身)舉辦的藝員訓練班,從兩千多名參加者中被選為第一屆學員。當時,她的粵語不甚標準,發不出「啱」的閉口音,又因後生,被分到的都是一些跑龍套的小角色。編導用她口音當劇本靈感,大家都約定俗成地不去矯正她。過後奚秀蘭才知道,當時在別人眼中自己是「被欺負」的,但她並不計較,只覺得自己心中所想是「要珍惜這份工作」。

當問及如何看待現在的香港年青人對內地的陌生,奚秀蘭說:「我特別鼓勵年輕一代去內地,其實國內的人,海外的人都要互相學習。」她覺得香港的年輕人其實不算是嬌生慣養,心目中亦有遠大目標,但要拓寬眼界,「最重要都是珍惜、把握機會。」
奚秀蘭在84年春晚舞台上演唱《天女散花》前說:「這首歌送給我的奶奶。」從小把她帶大的奶奶留在了故鄉,而她將奶奶的話作為成一生的座右銘:學無止境,永遠謙卑。
責任編輯:gl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