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毛麗娟)隨著全球製造業的重新洗牌,第一代受惠於中國改革開放的製造業港商無可避免面臨著成本壓力的衝擊,儘管有撤退的港商,但那些沒有放棄中國機會的港商卻說:一代有一代的機遇。他們開始抓住中國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資本走出去的機會,借助互聯網改良商業模式,投資國內外創新項目,將國外的好的資產包賣給國內的基金,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香港潮州商會會長胡劍江早年在深圳設有珠寶企業,金融危機後,他看到旗下的珠寶產業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國內這幾年土地價格高昂,員工對工資及福利保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些我們都理解,但也大大增加我們的生產經營成本,加上香港珠寶業這幾年因社會環境等各種原因,銷售額出現大幅下降,一增一減。賺錢很難。」胡劍江說,新形勢下,港商都意識到要開拓新的出路。」
轉手製造業生產 專注做品牌管理和市場拓展
「困難很多,但機遇和解決方案總是比問題多。」胡劍江對港商在內地發展的機會仍持審慎積極的心態,他認為,雖然港商在一些舊有的行業遇到困難,但如果把國際化的網絡用好,借鑒國外先進國家顛覆舊有商業模式的經驗,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路子,加上港商在融資上的能力和方法,會有很好的發展空間。
「生意好不好做就靠企業和個人的適應能力和洞察能力。」胡劍江透露:自己公司比較敏感、快速地回應了製造業形勢的變化,目前已將製造業轉手、交給代工廠去做,管理層的精力則主要放在了品牌管理和國際市場的拓展上。他指,作為一名香港企業家,不希望看到貨架上全是國際外資品牌,故希望提高品牌管理、國際分銷的能力。
尋覓科創發展帶來的商機
除此,胡劍江也發揮全球潮汕商人靈活調配資源的優勢,周圍聚集了一幫潮汕籍港商在積極參與中國科技創新的機會。他稱,潮汕籍港商最大優勢是有外僑的助力,無論在項目儲備上、專業人才供應、專業服務提供、還是融資支持、上市服務上,都有堅實的後盾,潮汕籍港商本身在哈佛、MIT修得博士學位或更高學位者為數就不少。大家希望爭取中國不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中落後。
這幾年,胡劍江積極在Stanford, UC Berkeley,哈佛、MIT等歐美名校尋找具有前沿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項目投資,將這些項目引入香港、內地,借助香港的融資、服務及產品平台落實其產品的快速生長,設立在香港的MIT香港創新中心可將產品的開發週期從原來的2個月縮短至半個月。
同時,他也考察內地尤其深圳這個科技創新之城的項目,為港商的境外基金尋找好的投資。胡劍江介紹,目前香港潮州商會已與哈佛大學、MIT、伯克利大學、斯坦福大學、多倫多大學、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等機構對接開展洽談、尋找合作機會。
轉型升級不盲目 咬緊牙關做好每一個環節
香港經緯集團,上世紀九十年代,為融入國家整體經濟的高速發展,先後於1992年成立改革開放後中國首批港資企業集團——經緯集團有限公司,於1996年再投資設立經緯置地有限公司。集團執行董事陳丹丹受訪表示,自己家的企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家集產業地產、普惠金融、跨境電商於一體的綜合性企業集團,業務遍佈內地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香港、東盟等地區。目前,正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海內外各支點上打造一個涵蓋電子商務、現代貿易、物流倉儲、國際金融的跨境服務平台。
胡劍江所在香港潮州商會的港商也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去年底,他們促成了國際潮商戰略聯盟的成立,構建大聯盟、實體化的發展平台,以第三方的力量參與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實施,承接相關的項目建設和上下游產業的拓展。他指,聯盟將彙集潮商資本、技術和人才等資源優勢,在一帶一路做出貢獻。
對於目前製造業港商出現的發展困境,陳丹丹分析,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在一個長週期裡經濟增長都會有高有低有起有落,港商遇到的困境是暫時,要在當前仍還不錯的增速中去尋找新機會。此外,據她觀察,經濟運行到一個高位時,很多企業不顧自身實力,盲目透支財務,跟風進入一些看似高利潤的行業,從而極速推高了行業庫存,當市場開始有所調整,這批企業必定是最先應聲倒下的。
陳丹丹認為,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引導行業轉型升級,方向是好的,但這是政府從宏觀層面來倡導的,對於具體的企業而言,則要根據自己的實際發展情況,做出適銷對路的調整,而不是曲解政府的本意,不顧所在行業的發展現實,盲目的轉型升級、互聯網化。畢竟,做企業需要穩打穩扎,需要真金白銀地發展業績,更需要咬緊牙關埋頭做好每一個環節。她分析,尊重市場需求,保證產品質量,拓寬銷售渠道,適應銷售變化,不急一時之急,不過分沉溺在一城一池的得失之上,這樣做企業都不會太失敗。
責任編輯: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