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 記者 朱曉峰)提起「五爪金龍」鱷蜥,一般人會覺得陌生。這種世界瀕危動物,頭部形如鱷魚,身形則如蜥蜴,僅分佈在中國廣西、廣東和越南安圖自然保護區等極少數區域中,儘管它與恐龍「同壽」,已逾1.9億年「高齡」,但它被人類發現僅80多年歷史,被稱為「爬行界的熊貓」。據估計全世界野外生存的鱷蜥不超過1000條,而在廣西賀州大桂山自然保護區鱷蜥繁育基地,人工繁育的鱷蜥已近400條,是全國三個保護區中數量最大的一個。
暖冬過後的氣溫驟降,讓桂東北賀州的大桂山鱷蜥自然保護區迎來今冬第一次氣溫驟降,出生不過一個星期的11窩數十條「鱷蜥寶寶」,不得不被羅樹毅(鱷蜥救護繁育中心技術員)轉移到自己的臥室「同居」,用牙籤般細小的活蚯蚓小心餵養。
羅樹毅說,鱷蜥孕期是6-12個月,這些母鱷蜥本應在春夏產仔,但今年入冬以後氣溫一直偏高,導致鱷蜥「早產」,沒想到剛產仔又遭遇嚴寒,讓基地工作人員多了一份擔憂。
廣西破解鱷蜥「瀕危」難題
在保護區的北婁鱷蜥繁育基地,六畝多的區域,大小76個池子,池子上方的籐曼上結滿了百香果,記者看到池中多條長約30多厘米左右的鱷蜥,頭似蜥蜴,身如蜥蜴,全身上下長滿堅硬的鱗甲,長長的尾巴上滿是稜角和彩色橫紋,軀幹粗壯,指、趾尖銳而彎曲的爪,在體型上而且在習性上兼有鱷魚和蜥蜴的特點。
羅樹毅說,按一個池養4條計,只能住下344條鱷蜥,除去最近產仔的還有二三十條母鱷蜥懷孕,估計明年至少有一百條多條條鱷蜥恐成「無房戶」。
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郭軍說,2010年人工繁育基地建立時只有10多條鱷蜥,現在種群數量已翻了20多倍。最早的一批的鱷蜥,幾乎全是從野外救護回來的傷病號。現在,基地裡的「五爪金龍」們身體健康,皮膚油光發亮,精力充沛。
郭軍說,通過近乎完全模擬野生生態環境,繁育基地已經掌握了成熟的人工繁育技術,母鱷蜥每胎生育數從2010年的平均3條上升到2016年的平均7條,最多的一胎生產13條,而且全部存活,再加上現代防控手段,減少疾病發生和天敵入侵,及實行「一夫兩妻」甚至「一夫三妻」制,解決了物種瀕危的難題。
長期以來, 「五爪金龍」鱷蜥,被視為「帝王」的象徵,也被人們認為有健身養生之效,而大量成為「泡酒之聖物」,近年來數量已日漸稀少。
「一家三口」三地分居
五爪金龍數量飛速增加,基地面積小的問題日益凸顯。據介紹,鱷蜥的生活有講究,它們的「地盤」意識很強,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基地的鱷蜥實行「一夫兩妻」制,按理說,每座池子應該是3條大鱷蜥帶著一群小鱷蜥生活,但實際上,同是「一家人」又三地分居。
在五號池有11條小鱷蜥,它們是2016年春季一母同胞的幼兒,但在池裡並沒有它們的父母。工作人員說,鱷蜥生下來後必須與父母分開居住,以免被父母吃掉。幼年時,同胞兄弟姐妹同池而居;兩年後能分辨出雄雌時又再分家,避免近親交配。
事實上,在基地裡,鱷蜥的父母也是「聚少離多」,每年一起生活的時間只有3個月。每年五六月份是母鱷蜥的發情交配期,而到7月就要夫妻隔離——主要預防孕期受公鱷蜥「騷擾」,第二年3月生產後才能再團聚。
郭軍介紹,保護區管理局規劃在甘洞保護站建立第二個繁育基地,採取半野生繁育方式,將保護站面積100多畝的四條沖溝圍起來,把人工繁育的鱷蜥集體放入,讓它們以自由覓食為主,人工餵養為輔。屆時,在基地內,鱷蜥可以自由活動,「婚姻自由」,可自主「擇偶」交配,不再人為干涉。
責任編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