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 記者 朱曉峰)在基地25號池,老五的兄弟老八正與「新婚妻子」度「蜜月」。儘管許多公鱷蜥還在「打光棍」,基地還是優先照顧「英雄」的後代,在今年6月陸續安排它們「結婚」了。
「蜜月」中的老八可能還不知道,它已被列入第一批放歸名單。「新婚妻子」則留在基地並將成為別人的「新娘」。
「食慾旺盛、活動敏捷、無疾病、無外表損傷」是放歸基本標準,老八不僅符合,而且它很不「安分」,好動,還經常和兄弟打架,這樣的「刺頭」在大自然中的生存能力更強。
計劃與老八一起歸山的鱷蜥有20條,其中,2016年出生的9條,2015年出生的1條,2014年出生的7條,2013年出生的3條。
郭軍說,近10年來,保護區內鱷蜥棲息地基本得到恢復,鱷蜥放歸山林成活應該不成問題,已在保護區的核心區選定了放歸點。同時正在建設第二個繁育基地,面積100多畝,採取半野生繁育方式,把人工繁育的鱷蜥集體放入,自由覓食為主,人工餵養為輔,鱷蜥可自由活動,「婚姻自由」,不再人為干涉,為下一步放歸做準備。
「待獲得國家林業部的批准後,2017年計劃將部分鱷蜥放歸山林,大自然才是它們的最終歸宿。」郭軍說。
保護區管理局已經制訂了放歸的計劃:幼蜥放在溪溝的上段,避免受溪水流量大和流速快的衝擊擴散流失,成年組放在溪溝的中段,亞成年組放在溪溝的下段。同時,為了鱷蜥能繁殖優良後代,根據其親緣關係選擇彼此之間的距離,即親緣關係越近放歸點的距離越遠。
「不是放了就完事了。」據介紹,鱷蜥放歸山林,除了增加野生種群外,主要是為了更好地研究。根據制定的跟蹤監測方案,在放歸的第一年裡,計劃每半個月進行一次人工跟蹤調查,記錄放歸鱷蜥擴散的位置,數量變化等情況。待鱷蜥活動位置相對固定後,每一個月進行一次調查,主要收集鱷蜥遷移擴散、個體識別、數量變化、捕食能力等數據,每三個月收集一次放歸鱷蜥的體重、頭體長、尾長等身體數據及棲息場所數據。
「動物活化石」鱷蜥成功躲過了第四紀冰川時期的滅絕性自然災害,從1.9億年前的遠古走到現在,對他的研究不僅有助於瞭解爬行類等冷血動物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也有助於理解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特別是在當前全球環境和氣候變化加快的情況下,將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科研價值。郭軍說,「因此,我們將力爭在5-8年實現繁育基地內鱷蜥數量達600條,為科研和放歸自然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