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 4月12日19時04分,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衞星實踐十三號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什麼是高通量通信衞星?這顆「星星」將給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創多個首次,標誌我國衞星通信進入高通量時代
據人民日報4月13日報道,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介紹,實踐十三號是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衞星,其高通量性體現在首次搭載了Ka頻段通信載荷,衞星通信總容量達20Gbps,超過了之前我國研製的所有通信衞星容量的總和,「實踐十三號是我國衞星通信進入高通量時代的標誌,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自主通信衞星的寬帶應用,填補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也將對我國衞星通信產業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此外,實踐十三號衞星工程還創下多個「首次」。
首次在我國高軌衞星上使用電推進系統。實踐十三號衞星系統總指揮周志成介紹,電推進分系統選用氙離子推力器,無需消耗化學推進劑,衞星承載能力顯著提升,在軌壽命15年。
首次在我國高軌衞星上搭載激光通信系統,這也是我國首次在地球同步軌道衞星上開展對地高速激光通信試驗。
首次在我國高軌長壽命通信衞星上百分之百工程化應用國產化產品,改變了相關產品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首次將衞星技術試驗和示範應用相結合。實踐十三號衞星在完成在軌技術試驗驗證後,將命名為中星16號衞星,提供雙向寬帶通信示範化運營服務。
趙堅還表示,我國通信衞星的研製始於上世紀70年代,已發展了4代通信衞星。目前已形成固定通信廣播、移動通信、數據中繼等衞星通信技術服務體系,在軌民(商)通信衞星16顆,轉發器總數量達273個,構建了北京、香港、喀什三地互聯互通的衞星測控和業務監測網絡,建成了連接南亞、非洲、歐洲和美洲的衞星電信港,基本形成了全球化的衞星通信服務能力。
「但與美歐等強國相比,我國在通信衞星技術水平、產業規模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趙堅說,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是我國衞星通信產業實現跨越發展的機遇期,我國將進一步推動通信衞星技術及產業發展。
不受地麵條件限制,無縫「動中通」成為現實
「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在飛機、高鐵、輪船等交通工具上的上網體驗不好,飛機機艙內不能上網,高鐵列車上手機信號時斷時續,游輪駛離港口後就變成信息孤島……這主要是由於地面移動網絡無法實現全面覆蓋,即使能覆蓋、但跨越不同區域導致切換過於頻繁,難以為高速交通工具提供服務。」實踐十三號衞星工程總師劉方介紹,實踐十三號衞星將讓「動中通」成為現實。
「動中通」是指車輛、輪船、飛機等移動載體在運動過程中的衞星通信保障,實踐十三號通過多波束無縫切換配合機載、車載或船載終端的自動跟蹤捕獲功能,可以為航空、航運、鐵路等各類交通工具上的乘客聯通世界,徹底改善上網體驗。
實踐十三號這顆大容量衞星,還將大大改善邊遠地區移動通信設施薄弱的現狀,為這些地區的用戶提供優良的寬帶服務。實踐十三號衞星運控和試驗應用系統總師、總指揮唐左向介紹:「這樣的高通量衞星則不受地麵條件限制,具有快捷組網、高速接入的特點以及低成本優勢。」
由於實踐十三號衞星的用戶終端便於攜帶,廣大戶外項目愛好者以及突發事件的受災民眾也將成為受益者。劉方介紹,遊客或受災民眾配備了這種用戶終端後,可以隨時與衞星建立語音、數據和視頻的傳輸,把途中或災區的情況第一時間傳遞出去,為展開救援提供通信保障,將損失降至最小。
責任編輯: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