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 文/熊君慧
極端天氣下,「平安回家」是人們心底最樸素的願望。然而颱風「苗柏」襲擊深圳和香港,微信等社交媒體上兩地網友反應卻截然不同:一個抱怨,一個驚歎。因為在暴風雨中,兩座城市的人們經歷了不一樣的一個工作日:香港的街道上,人們有序排隊上下班,深圳街頭卻一片慌亂,公交車站和地鐵站口亂哄哄的人群嚴重阻礙了車輛通行;香港沒有出現「水鄉澤國」,深圳立交橋下不少轎車遭遇「滅頂之災」;香港地鐵依然正常運轉,深圳地鐵卻成為超級「金魚缸」,乘客一邊躲避天花板嘩啦啦倒灌的大水,一邊無奈擼起褲腿蹚水「上岸」。
雨果在《悲慘世界》裡寫道:「一個城市的良心是下水道」。雨果借這句話想要抨擊的不是城市的排水系統,而是西方世界的罪惡。我們也可以借「苗柏」之眼,從一座城市應對突發性自然災害,看出一座城市建設管理的水平。城市建設部門是一座城市資源的統籌者,排水系統、交通網絡無不是百年大計。深圳城市建設30多年,經歷了無數次颱風大澇,為何一遇到颱風暴雨還是逃不出「汪洋大海」的噩夢?城市管理部門在應對颱風襲擊時,應對突發情況如何主動服務於市民,而不是被動等待,才是真正以人為本。這不僅是深圳這座年輕移民城市需要面對的問題,也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需要時時牢記的根本之道。
「明者防患於未萌,智者圖患於將來」,香港市民能夠有條不紊應地對颱風侵襲,原因之一得益於應急教育。經歷多年的災害應急教育,香港市民都能明白這些信號的實際意義並採取相應的行動,每個人、每一個組織都知道如何作出對自己、也是對整個社會負責任的選擇。知微見著,香港回歸20周年,不變的是這個城市良好的城市管理、社會秩序、市民文明素質,尤其在突發自然災害面前,顯得格外可貴,亦值得內地學習。誠如有網友所言:「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不足,但是面對危機時,能提供多少安全感就是這個城市的名片」。(大公文匯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
責任編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