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 6月18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韓國出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理事會第二次年,會他在網誌發表文章,指出香港作為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可以發展成為區內的基建融資樞紐,並在亞投行項目的融資和營運中扮演重要角色。以下是網誌原文:
執筆之際,我正身處韓國濟州,出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理事會第二次年會。這次是香港在6月初正式加入亞投行之後,第一次以成員成份參加亞投行的理事會會議。
大會在濟州島南岸的濟州會展中心舉行,周邊風景非常怡人。在會議開始前,我先和國家財政部肖捷部長和中國駐韓國大使邱國洪大使見面,感謝中央政府和財政部一直以來大力支持香港加入亞投行。邱大使年前訪港時我曾經接待過他,這次重逢,我也特別感謝他和駐韓大使館協助特區政府籌備在首爾成立一個新的經濟貿易辦事處。肖部長和我都同意,香港作為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可以發展成為區內的基建融資樞紐,並在亞投行項目的融資和營運中扮演重要角色。
事實上,不少研究都指出亞洲在基建發展方面的資金需求非常巨大,單靠政府和亞投行這類多邊銀行的力量根本難以應付。亞洲開發銀行最新的研究就指出,由現在至2030年期間,亞洲發展中地區每年需要約1.7萬億美元的投資,以維持發展動力、減少貧窮和應對氣候變化。因此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善用市場上龐大的資源,引導大批追求長期穩定回報的資金,投資到這些基建項目。過去新興市場的基建項目在政治、成本、財務、匯率、工程和營運等多方面的風險,令不少資金卻步,尤其是許多仍在初步階段的項目(greenfield projects),就更難得到融資。
我在亞投行理事會會議和其後一個研討會上都分別提到,香港可以利用國際金融中心的經驗和優勢,協助「配對」項目和資金,促進基建發展。香港的金融市場成熟穩健,流動性充裕,融資渠道多元化,IPO(公開招股)集資額過去兩年都是全球第一。金管局轄下的基建融資促進辦公室自去年中成立以來,匯聚了60多個來自多邊金融機構、退休基金、保險公司、機構投資者、基建投資者和營運商、承建商、專業服務公司等,並大力推動各持份者交流和溝通,了解彼此的投資參數,分享更多潛在基建項目的資訊,並尋找緩解風險的方法,協助投資者更好的管理風險和回報。基建辦在3月,就成功舉辦了兩個分別以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的圓桌會議,吸引了約100名來自不同領域的代表參與。
亞投行在去年1月起正式營運,創始成員有57個。在短短18個月期間,包括香港在內,成員數目增加至77個。這次年會又通過阿根廷、馬達加斯加和東加三個國家加入的申請,令成員達到80個。在未來,估計亞投行的成員數目或會有100個。亞投行快速成長,成員來自全球七大洲,已經成為真正多邊、多元和國際化的發展銀行。這正好說明亞投行協助發展中國家改善基建設施的理念、高水平的管治、透明公開和高效率的運作,得到亞洲內外的國際社會的認同和支持。我在和金立群行長會面時,也向他祝賀亞投行在過去一年多時間取得的具體和重大的進展。
金行長在年會的開幕儀式中致辭,特別提到亞投行的所有成員均為《巴黎協定》的締約方。亞投行支持《巴黎協定》的落實,因此亞投行的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協助和促進成員邁向低碳未來。綠色基建和可持續發展一直是亞投行的核心價值之一,亞投行現時的計劃中沒有與煤炭相關的項目,在考慮和構思新項目時,也會全面周詳的評核項目對環境帶來的影響。亞投行更加在不久之前公布了亞洲可持續能源的策略,在這策略下,亞投行會優先考慮投資可再生能源項目,包括風力、水力和太陽能;能夠令現有基建更穩定和可靠的項目,例如改善供電系統;以及改善空氣質素以提升民眾健康的項目。
金行長在他的發言中提到亞投行的一個項目,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該行在孟加拉的供電網計劃,成功令超過1,200萬郊區的民眾得到穩定和價格相宜的電力,同時所減低的能源消耗,相等於每年16,000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這些例子令我更加相信綠色和可持續的基礎設施,是促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財富和改善民眾生活的關鍵。同時,只要有妥善的規劃和執行,基建也可以同時對環境帶來正面裨益,達至雙贏。
責任編輯:張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