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南文山州六主村無止橋建成,嘉賓們合影留念。譚旻煦 攝
【文匯網訊】 (香港文匯網記者 譚旻煦)為慶祝回歸二十周年,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資助並支持無止橋慈善基金前往雲南文山為當地居民架橋,同時實施民生改善項目,26日,一座由香港大學生、內地大學生及義工親自設計、架設的長32米的人行便橋竣工,有效解決了當地村民過河難等問題。
此無止橋項目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周年的慶祝活動之一,得到民政事務局的贊助和支持。項目地址位於雲南省文山州六主村,該村是典型的貧困村,全村326戶,村民1391人,人均年收純收入約人民幣2700元。村內現在供村民過橋的橋樑年久失修,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嘉賓為無止橋揭牌。譚旻煦 攝
無止橋慈善基金此次發動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與同濟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等學校的共約60名師生義工,於8月19日至27日是赴該村,為當地村民建設一座人行便橋,解決村民過河困難,並為他們改善生活環境。團隊經過兩次實地調研和多次方案修改,決定採用貝雷橋的搭建方式建設便橋。同時,同學們在村裡籌劃了一系列民生項目,包括鋪設小路、美化綠地、入村入戶為村民修繕電器、修理水管、修補屋頂等。
香港民政事務局首席助理秘書長梁家樂在前往六主村看到學生們建好的橋樑後感慨地說,同學們的精神令人感動,而無止橋項目提供了很好的兩地學生交流的機會,同學們進村幫助建橋,在造福村民的同時,凝聚了香港和內地青年的力量。他亦表示,香港特區政府一直十分鼓勵香港的青年踏足內地,參與社會服務和交流活動,希望今後有更多的青年加入其中。

嘉賓與建設團隊在建好的橋上合影留念。譚旻煦 攝
無止橋慈善基金發起人及義務秘書紀文鳳說,「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也正值無止橋成立十周年。十年來,無止橋在內地山區修建人行便橋的同時,亦希望促進兩地大學生交流,搭建人與人之間的心橋。未來,仍將繼續拓跨學科、跨領域的項目平台,為內地引智下鄉,為大學生提供機會,開展更多的有利民生的項目。」
村民:記得回家看看

六主村的長者「踩橋」,祈求平安。譚旻煦攝
陸應文作為六主村黨總支書記,參與了無止橋的全程,看着橋架好,他激動地說,「你們為六主村建立了一座全縣獨一無二的美麗的新橋,看到大家滴滴汗水匯聚其中,我代表村民感謝每位的付出,希望大家有機會回六主村來看看。」
陸應文說,便橋的建設,連接了小學生上學需要經過的河段,保障了小學生的安全,同時也方便了學生和村民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大學為村裡的貧困戶修建了水電設施和扶手扶梯等,還為村民們舉辦了有關使用手機、垃圾分類、用電安全、製作肥皂、濾水器使用等的講座,給他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幫助。
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二年級的林翠碧同學說,這次有機會參與無止橋項目讓她收穫良多,與村民共同生活的日子,讓她實地感受到物質並不富裕的農村生活,並在其中體驗到簡單的快樂,這是她在香港從未有過的體驗。她希望自己的一點點努力可以令村民的生活質量有所提升。

村裡原先的橋已年久失修。譚旻煦攝
無止橋慈善基金會得到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支持,於2007年在香港註冊,旨在組織香港、內地和海外大學生以及不同背景的專業人士深入內地偏遠貧困農村,協力合作為村民設計和修建便橋、村莊設施及進行小型民生改善項目。基金過去十年共發動超過3200名香港和內地學生,順利完成47座橋、3個農村示範項目、3個村民中心和一系列民生改善工作,受惠村民超過60000人。
責任編輯:梁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