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 大公文匯全媒體綜合報道: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間,微信用戶在啟動app時,可以欣賞到由中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從太空拍攝的地球全景。儘管在微信上,從以非洲大陸為中心的畫面,過渡到以中國為中心的畫面只需一秒鐘,但這1秒鐘的背後,是中國氣象衛星科研人員15年的堅持與付出。
當別人放棄時,我們堅持
時間回到1997年,新一代「風雲」衛星的研發工作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中科院院士匡定波力排眾議,提出應發展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這種探測儀是遙感領域紅外光譜技術的一場革命,但是美國和歐洲的類似項目都因技術和資金的原因舉步維艱。
匡定波說:「儘管這塊骨頭很難啃,但只要把儀器送上天,就是邁出成功的第一步。」如今,當中國的探測儀開始提供全球獨家的數據時,美國的研發隊伍尚未重新聚集,歐洲的儀器還要等到2022年才能發射升空。
「當別人放棄時,我們堅持;做成功了,就領先世界。」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風四項目首席科學家華建文說,過去中國向國外衛星要數據,現在是國際氣象界迫切需要中國的衛星數據了。
為一顆星做一輩子,我願意
「風雲四號」衛星輻射計的掃瞄機構,能以多高的精度瞄準拍攝點?主任設計師王淦泉說,在標準足球場的一邊放上成排的1萬枚針孔僅0.04平方毫米的細針,在另一邊用掃瞄機構的鏡子反射激光穿過小孔,可以準確穿過9997個。這個指標簡單形象,但王淦泉整整想了12年。
光陰似箭,15年一晃而過,團隊成員來了又走,但仍有不少人一路堅持。探測儀團隊的「元老」之一王占虎動過離開的念頭,甚至還去應聘新工作,可想到做夢都想調出的第一束紅外干涉信號,還是留了下來。「去年探測儀隨風四升空,從此感覺天空中多了一個親戚。」他說,「為一顆星做一輩子,我願意。」
(大公文匯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
責任編輯:阿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