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浩亮
過去五年,經歷了「史上最強軍改」,從嚴治軍、重拳反腐,武器裝備跨越式發展,中國軍隊面貌煥然一新。2018年,軍隊改革建設將進一步向基層延伸,首艘國產航母將入海試航,而隨着吉布提海外基地穩步運行、空軍繞島巡航、海軍遠洋訓練常態化,中國軍隊遂行海上重大任務的能力也在穩步提升。新一屆的全國人大解放軍代表團及軍隊全國政協委員,將以全新陣容亮相兩會。

出席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的解放軍代表走向會場/資料圖
每年兩會,軍事都是焦點話題。軍費增長、軍隊代表委員就武器裝備及地區敏感問題的表態、軍委主席參加解放軍代表團活動等,都是媒體關注的熱點。由於今年是換屆之年,兩會將依照程序產生國家中央軍事委員會,與十九大產生的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一套班子、兩塊牌子」。
解放軍代表團結構巨變
過去5年,中國軍隊發生翻天覆地的重塑。這在兩會有直觀反映。解放軍代表團是全國人大35個代表團中規模最大的一個,也是在31個省區市及港澳台之外,唯一不按地域組成的代表團。全國政協的軍隊委員主要集中在中共、特別邀請人士兩個界別,在其他科技、教育、醫藥衞生、對外友好等界別也有分佈。

與以往相比,本屆解放軍代表結構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資料圖
新產生的十三屆全國人大解放軍代表團囊括了五大戰區,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聯勤保障部隊,軍委機關部門,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單位的高級將領及基層官兵代表。與以往相比,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同時,本屆解放軍代表團由269名代表組成,較之上一屆名額增多1人。
基本實現裁軍30萬目標
武警從今年1月1日起運行新體制,完成了軍改在指揮領導體制方面的最後一個關鍵環節。按照軍改部署,目前軍隊領導管理體制、聯合作戰指揮體制以及作戰力量機構、軍事院校、武警部隊等方面的改革陸續完成。裁軍30萬的目標,也在2017年底基本實現。

武警部隊劃歸中央軍委統一指揮,撤銷機動師,組建2個軍級機動總隊/資料圖
從2018年至2020年,軍隊改革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對相關領域改革作進一步調整優化,尤其是在基層深化完善。作戰部隊的指揮鏈條和機關力量繼續「消腫瘦身」。部隊由軍、師、團、營四級陸續裁減為軍、旅、營三級,並削減傳統老舊部隊,組建空中突擊旅、陸航旅、勤務支援旅等新型作戰力量。
除了軍委機關及各軍兵種機關層面,副戰區級以下單位,普遍撤並後勤部、裝備部,組建保障部,實現對所有軍需物資、武器裝備保障供應的統一管理。司令部、政治部分別改為參謀部、政治工作部。原有的司、政、後、裝四部制改為參、政、保三部制。
省軍區方面,從去年底到今年1月,各省陸續配齊「戎裝常委」,代表軍隊參與地方事務。在軍改期間,戎裝常委曾一度空缺。與改革前相比,省軍區直屬部隊一律剝離,機關四部門調整為一辦四局,主要肩負軍民融合、後備保障等任務。多位「戎裝常委」今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或出任全國政協委員。
軍隊政協委員將星璀璨
全國政協常委會1月24日通過了2158名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名單。34個界別中,集中軍隊委員最多的是特別邀請人士界別,囊括了約30位將軍,代表了戰區、軍兵種、軍委機關、軍事院校、軍區善後辦等不同領域。

中國首位航天員、軍委裝備發展部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少將/新華社
譬如陸軍紀委書記吳剛中將、駐港部隊原政委岳世鑫中將、東部戰區陸軍司令員秦衞江中將、中央軍委審計署審計長郭春富少將、原第二炮兵副司令員陸福恩中將、內蒙古軍區司令員冷傑松少將、軍委政治工作部原副主任侯賀華中將、國防大學原副校長畢京京中將、軍委裝備發展部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少將、廣州軍區善後辦主任賈曉煒中將等。
中共界別的軍隊政協委員則「規格最高」,都是從正戰區級崗位退役的上將,包括戰略支援部隊原政委劉福連、武警部隊原政委孫思敬、軍委政治工作部原副主任吳昌德、軍委聯合參謀部原副參謀長戚建國等。
其他不少界別也都有軍隊委員分佈。如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王衞星少將、國防大學教授姜魯鳴少將、原第四軍醫大學校長趙銥民少將、中央軍委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副主任慈國巍少將、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分別是社會科學界、教育界、醫藥衞生、對外友好界、科學技術界的政協委員。

國防大學教授姜魯鳴少將/資料圖
據瞭解,這些軍隊政協委員不乏各個層面的「明星」。如冷傑松1980年代曾參加對越自衞反擊戰,1987年受到時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接見,被授予「偵察英雄」稱號。姜魯鳴是軍民融合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是曾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授課的「中南海講師」。楊利偉是中國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天英雄,今次首次擔任全國政協委員。
空軍常態巡航海軍挺進深藍
新年練兵不停步,中國空軍、海軍開展常態化、體系化、實戰化遠海遠洋訓練,向全疆域作戰的現代化戰略性軍種邁進,連續創造多項「首次」。
2月初,空軍宣佈蘇-35戰機飛赴南海參加聯合戰鬥巡航任務,這是蘇-35首次執行類似任務。去年12月,空軍運-9運輸機機群奔襲數千公里抵達南海某島礁進行空投演練,是國產中型運輸機首次實施長航程海上訓練,標誌運-9已全面形成戰鬥力。

中國空軍轟-6K等多型戰機編隊飛越宮古海峽/資料圖
在東部,空軍出動了轟-6K、蘇-30、殲-11和偵察機、預警機、加油機等多型多架戰機開展「繞島巡航」,轟-6K等戰機成體系飛越宮古海峽、巴士海峽。在北方,空軍戰機又成體系飛越對馬海峽,赴日本海國際空域進行訓練。
從南到北,空軍巡航範圍覆蓋南海、台灣附近海域、日本海。空軍體系遠洋訓練、東海防空識別區管控、南海戰鬥巡航都走向常態化,提升了遠洋機動和實戰能力,在戰略打擊、空天防禦、戰略預警、戰略投送等方面進行全方位錘煉。
遠海對抗訓練亦成常態
同時,海軍遠海對抗訓練亦已成常態。海軍第28批護航編隊導彈護衞艦鹽城艦、濰坊艦和綜合補給艦太湖艦近日在亞丁灣海域組織主副炮實彈射擊訓練。
編隊航行途中,在西太平洋海域與南海艦隊航空兵轟炸機、殲擊機、預警機等多型數十架戰機進行對抗訓練。東海艦隊出動多架轟6G轟炸機,連續數天在日本海組織實戰背景下的大強度超遠程奔襲演練,模擬對「敵」艦艇進行飽和式攻擊。

中國海軍南海艦隊遠海反恐反劫持演練訓練編隊在東印度洋組織/資料圖
此外,駐吉布提保障基地也多次組織官兵進行多口徑火炮協同實彈射擊訓練,輪式突擊車、步戰車展開運動中射擊訓練。
軍事專家陳虎指出,中國軍隊通過遠海訓練「走」向更遠是必然趨勢,但從成體系的飛行訓練到帶有戰術背景的成體系演練、從單一軍種的遠海訓練到多軍種聯合遠海訓練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陸基反導試驗隱形戰機入列
進入今年2月,解放軍各軍種武器裝備多點開花。2月5日,中國成功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

2月6日,中國官方第三次披露於5日成功進行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圖為軍方在進行反導試驗/資料圖
這是繼2010年和2013年之後,中國軍方第三次公開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成功的消息。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日本進行過類似中段反導攔截試驗。遠程彈道導彈的中段是在大氣層以外飛行,進行攔截能有效減少對己方地面目標附帶毀傷,這標誌中國攔截敵方導彈的手段和能力更加成熟。
海軍方面,2月8日至10日,中國海軍第26艘054A型導彈護衞艦日照艦首次出海進行實彈射擊,此時距離該艦入列北海艦隊服役尚不足一個月。

中國海軍第26艘054A型導擊訓練彈護衞艦日照艦進行實彈射/網絡圖片
在大批軍艦「下餃子」式下水的同時,海軍艦艇戰鬥力形成速度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具有標誌意義的首艘國產航母,在去年4月下水後,按計劃進行系統設備調試和舾裝施工。目前正全面推進系泊試驗,啟動動力系統測試,加快海試步伐。
2月初,殲-20隱形戰鬥機列裝空軍作戰部隊,殲-20對非隱形戰機可形成壓倒性優勢,並具有抗衡隱形戰機的能力,改變了中國空軍以非隱形飛機和地面防空系統對抗隱身戰機的態勢,標誌着空軍的常規威懾與實戰能力的提升。這也意味着空軍主戰航空裝備體系進一步充實完善,加速空軍「攻防兼備」戰略轉型。
(來源:大公網)
責任編輯:Can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