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孫志剛:不要玉米 貴州要搞一場農村產業革命

2018-03-09

【文匯網訊】(記者 周亞明 兩會報道)在罕有使用「革命」一詞的今天,以玉米的低經濟價值和對生態的巨大破壞為例,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志剛說,要在貴州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

玉米或成首個被革命的對象

以玉米為例,孫志剛闡釋了這場革命的緊迫性、艱巨性和系統性。跡象表明,被舉例的玉米,或成首個被革命的對象,但肯定不是第一個。

記者聯想到上世紀90年代初一部名為《種包谷的老人》的短篇小說,故事的發生地就是貴州,相當程度上反映了以種包谷(即玉米)為生的當地農民的生存際遇。小說在當時的國內名動一時,以至於給人玉米和農民劃等號這樣的印象。或許與此有關,玉米的價值究竟如何,就首當其衝地成了今天貴州重新檢討的對象。

一致的看法是,這個過去大家習以為常的大宗農作物,其實經濟價值極低,在貴州,每畝的產出,也就價值人民幣600元左右。即使不算投入的勞力的價值,扣除農資各項投入後,每畝的淨收入也就幾十百把元;更重要的是,玉米的根系不涵養水源、不固土,把它種在山坡,其耕作過程是貴州曾經的水土流失的主要「元兇」。不出意料的話,它的「命」,將首先在貴州被「革」掉。

緣何罕見地使用「革命」一詞?

不種包谷,種什麼?怎麼種?在中國幾乎不提「革命」一詞的今天,在貴州卻被正式稱「革命」。

3月8日上午,出席全國兩會的貴州團向媒體開放。孫志剛說,按老辦法解決不了貴州脫貧攻堅的一系列問題,必須採取超常規、革命性的手段。

孫志剛說,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貴州正在打「四場硬仗」。一場是以農村公路「組組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一場是易地扶貧搬遷,一場是產業扶貧,一場是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每一場硬仗都是很不容易的,但最難的是產業扶貧」,孫志剛說。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時間非常緊迫、任務非常艱巨,沒有超常規舉措很難實現」,孫志剛說。

這是在京採訪期間,記者第二次聽到關於要在貴州農村搞產業革命的說法。第一次是前兩天的6日晚上,貴州省六盤水市市長李剛、安順市市長陳訓華和遵義市市長魏樹旺,他們在當天接受媒體集中訪問時,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表達了同樣的說法。

來自安順市塘約村的村支書左文學、六盤水市轄盤州市巖博村村支書余留芬也在小組討論、接受媒體訪問等多個場合,頻繁使用「革命」一詞。顯見這一說法,正在成為貴州上下的共識。

「縣官」負主責 尤重「幹部培訓」

按照孫志剛的說法,這場意在振興貴州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主要包括觀念、發展方式和作風幾個方面,而「縣官」,要在這場革命中要負主責。

孫志剛說,不種玉米種什麼?怎麼種?怎麼賣?賣給誰?利益怎麼分配?這個全過程誰是責任人?縣委書記、縣長是責任人,要發動群眾、帶領群眾、組織群眾一起來幹,要大力推廣政策設計、工作部署、幹部培訓、督促檢查、追則問責的「五步工作法」,把各項工作任務落實、落地、見效,這樣才能夠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落到實處。

記者注意到,在「五步工作法」中,貴州的新意或關鍵,就在於特別強調「幹部培訓」這一環節。孫志剛發現,很多工作部署了,但是檢查下來沒落實,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幹部對工作不熟悉,不清楚怎麼去幹,所以必須加大培訓力度。「每出台一項政策、出台一份文件,都必須對幹部進行及時、全面、到位的培訓,不能留有盲區。」

孫志剛說,去年,貴州省市縣三級舉辦各類培訓班1.1萬期,培訓黨員幹部80餘萬人次,效果不錯。比如,在脫貧攻堅產業基金的使用方面,去年貴州就採取集中培訓、分片區培訓的專業培訓方式,對扶貧產業子基金相關政策及配套措施進行系統培訓,開展培訓56次,培訓人數達6000人(次),對推動脫貧攻堅產業子基金的使用起到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京辰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