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 記者 毛麗娟)中國在經歷了近四十年的「招商引資」大潮後,已經從一個資本輸入國,變成為資本輸出國。在此背景下,私募基金管理人面臨兩個行業升級:中國管理人主動投資於全球市場;中國管理人將為全球投資人管錢。第12屆中國(深圳)私募基金高峰論壇上,資產配置全球化成為私募基金關注的熱點,香港東英投資執行副總裁李煒受訪表示,國內的管理人投資海外市場、以及國內的管理人在爭取全球落地中國的資金,是一個勢不可當、不可逆的趨勢。他認為,管理人選擇開展海外業務,最重要的就是時間,要注意在策略和市場方面的擇時。
思睿基金服務(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李曉亮分析,中國對沖基金在外「水土不服」原因在於境外資金結構的多樣化,以及服務商眾多帶來的信息繁多和判斷困難。尊嘉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周騰則指出,中小微私募進行海外投資的痛點有二:一是大趨勢整體資金量以及過去的業績表現,會帶來在海外開戶和交易時候的價格歧視,即佣金;二是一些量化,或是沒有很強的交易員團隊的主動型管理基金的定單執行。
出海「潮起」
李煒受訪介紹,中國的私募基金大體上有四類「出海」理由。第一,已在海外的資金(投資人)需要管理人。第二,發現市場窗口急需入市。第三,投資策略需要境外產品或境內外產品配合。第四,公司發展的戰略需要。前述一二種類型,屬於短期急切需求發產品。而三四類,則是長期而言的全球化業務佈局。目的是做短期的事情,還是做長期的事業,管理人應該從自身的優勢出發認真考慮。一旦戰略部署確認,後面的落地工作是一步到位,還是分幾步走都是可依靠海外專業機構執行的具體事務。
隨著行業的升級,競爭的加劇,投資人的成熟和需求的分化,海外投資本身雖不是必須,但卻會成為一個趨於掌握在專業管理人手中的選擇權。
李煒表示,「出海」後,國際化發展要求我們具備全球投資觀,能夠對接國際遊戲規則(產品結構、法律語言、安全性等),具有合規架構的基金業績記錄,保護投資人/保護管理人的基金治理(合規、運營、風控),以及管理人團隊「上可傳情,下可達意」(既能用中英文專業語言向投資人表達理念和策略,又能夠將策略原則落實執行在交易中)的能力。這些要求會進一步促進私募的規範化發展。
內地私募「出海」需要關注三方面
李煒同時提醒,內地私募「出海」需要關注三方面。第一、時間意識方面:私募需要預留足夠的準備時間,不同基金架構不同但通常需要3-4個月準備。如申請香港資管牌照則需要準備9-12個月。先拿牌照,還是先發基金,是私募出海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機構自己拿牌照是必要的,但不是必須的。私募也可以業績為先,牌照只是入場券。這個入場券是自己現在有的,還是借別人的,還是後補的,都有配套的方案;第二、資金成本方面:私募選擇什麼梯隊的基金行政服務商,價格差別很大。離岸、在岸律師是否都需要配備。不同基金架構本身也有成本差異。但原則上這些問題的答案取決於管理人最急需解決的需求;第三、風險方面:基金公司稅務、管理人公司稅務、基金獨立董事制度等方面都包含不確定性。內地註冊私募能否直接做為管理人或者投顧。再如CRS稅務信息交換對於中國公民在海外投資的稅務影響等問題,是隨著新的市場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從而相關的處理方案也需管理人與專業機構探討解決。
在「出海」的大潮下,基金髮行的時間點也是重中之重,如何看準進入市場的時間,盡快鎖定投資人,決定了私募基金起始業績記錄。很多人低估了操作所花費的時間和財務成本,導致最後錯過了最佳時間窗口。要順利「出海」,私募還需與時間賽跑,才能打造全球認可的業績記錄。
責任編輯:京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