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免費體檢 強制推銷 會議營銷騙局為何屢禁不絕?

2018-04-10

【文匯網訊】一盒「免費」雞蛋、一場「專家會診」、一次「體檢贈送」、一聲「爸媽」……這些暖心的關愛,很可能是精心佈置的消費陷阱。

針對很多保健品公司借會議營銷坑騙老年人的情況,全國多地掀起整治風暴,廣東、四川、重慶、湖北等出重拳打擊,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有不少人明目張膽頂風作案。近日,「新華視點」記者採訪時,多位老人鄭重提醒:「讓你媽媽千萬別買!」

僅100米左右街道就有四家會銷門店

會銷原本是一種普通的營銷模式,通過尋找特定消費群體,以親情服務和產品說明的方式銷售產品。但記者在全國多地採訪發現,會銷成為不少不法保健食品企業牟取暴利的重要方式。

在廣州市越秀區某社區僅100米左右的街道上,記者就看到四家會銷門店,其中一家的門口貼著「進店可免費領取雞蛋、麵條」的告示。店裡貨架上擺滿了南極磷蝦油、高鈣羊奶粉等保健食品,一些老年人正一邊免費體驗著店裡的醫療器械,一邊等待「上課」。這些老年人稱,每天早上他們都會來聽課,不少老人還專門乘坐公交車趕過來。

值得注意的是,課程開講前,工作人員竟然將記者請出店外,稱公司規定課程只向老年人開放。記者嘗試進入另外幾家門店聽課,也被拒之門外。「我們的產品主要賣給老年人,你們年輕人不需要來聽。」一家門店的銷售人員解釋。

按理說,保健食品老少皆宜,為何偏偏針對老年人,卻不讓年輕人進去聽課?該社區內一位老太太道出真相:「老人一進去,他們就說東西有多好,能治什麼病,吹得很神奇,幾個人圍著你讓你買,而年輕人一般不容易上當。」這位老年人說,她從2006年開始花了十幾萬元買保健食品,但吃了一點效果都沒有,「叫你媽媽不要買哦!」

家住重慶萬州區的王大爺與幾位老人在廣場鍛煉身體時,一名促銷人員熱情地邀請老人們參加免費健康講座,稱包車接送,並在酒店安排了午餐,加入會員還可以免費領取糧油。王大爺跟著他到了酒店,發現有上百人聽課。主講人自稱健康專家,不停宣傳「蜂膠」等保健食品的神奇療效及健康床墊治療失眠的功效。

聽完課後,老人們被逐個安排做免費體檢,並一直被推銷。王大爺原不準備購買,但工作人員不讓走,極力勸說,並承諾「隨時可以退貨」。在「動之以情」的說服下,王大爺花3200元購買了12瓶「蜂膠」。回家後,王大爺感覺自己被騙,隨即聯繫商家要求退貨被拒絕。最後,在當地消委會聯合工商、食藥監、公安等部門現場調解下,王大爺等3位老人才得以退貨。

據瞭解,通過會銷銷售的保健食品,利潤往往高達十幾倍。2017年溫州市鹿城區破獲的浙江康瑞祥生物醫藥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虛假宣傳和欺詐銷售保健食品案件中,一盒售價為8280元的納豆紫蘇籽油軟膠囊,其實成本只有幾百元。

會銷詐騙取證難,建微信群封閉式推銷

「會銷產品出現問題,主要集中在推銷商品時誇大商品的療效和使用效果,但在調查過程中,由於經營者大多以口頭宣傳為主,沒有更多的文字宣傳資料和視頻,對其虛假宣傳的證據很難獲取。」廣州的一位執法人員介紹說,會銷通常不會存放大量的產品現場銷售,而是收取定金再送貨上門,沒有進銷台賬,不開具合法票據,執法人員查賬無從著手。

為應對執法部門打擊,近來,非法會銷還進行了「升級」。重慶市酉陽縣工商分局執法人員發現,有些會銷沒有詳細講稿,只是提綱,對於產品的功效宣傳也是通過暗示達到的,取證難上加難。

更有一些非法會銷採取線下線上結合的手段,線下通過講課讓老年人加入微信群,在微信群裡進行封閉性產品推銷,更增加了常規執法取證難度。「微信群不是熟人加不進去,我在群裡看到他們發的東西很誇張,覺得不可信就退了群,但是很多老年人買了不少東西。」重慶市渝北區張女士告訴記者。

一些老年人對會銷的態度也讓執法者尷尬。一些執法人員吐槽,部分老人對會銷人員極為信任,對子女甚至執法人員的勸阻非常反感,不配合甚至抗拒執法現象屢見不鮮,常說「我願意,你管不著」。

此外,多頭監管也讓打擊非法會銷力量薄弱。如涉及假冒偽劣和虛假宣傳的,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管;涉及非法行醫、冒充醫務人員的,由衛生部門管;涉嫌犯罪以及檢查過程中阻擾執法人員正常執法的,由公安部門管。除非聯合執法,否則很難做實。

加強監管引導,強化老年人權益保障

一位在廣州從事會銷10餘年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利用會銷坑騙行為已經使整個行業受到重創,正當的會銷現在很難做,許多企業和個人不得不轉行。

基層執法人員建議,強化市場監管要加強部門聯動,對產品來源、宣傳行為、營銷手段等的合法性進行核查,及時固定證據。同時,應強化多部門聯合執法,形成打擊合力。

此外,應加強基層社區宣傳,針對老年人的消費特點,著力在創新消費教育、強化消費指導上下功夫,豐富宣傳的形式,引導老年消費群體科學理性消費,提升其消費維權意識。

北京君澤君(成都)律師事務所律師王英占認為,現有法律法規對於會銷類虛假宣傳欺詐行為的認定,缺乏明確規定,監管部門掌握的一些案件線索證據,往往因達不到立案查處標準而無法處罰到位。建議對相關法律法規中虛假宣傳及欺詐的定性進一步明晰,同時行政機關應從重從嚴處理違法經營者。

責任編輯:京辰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