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香港橋王」劉正光:部分媒體對港珠澳大橋防波堤的質疑缺乏專業性

2018-04-13
「香港橋王」,前香港土木工程署署長、青馬大橋總工程師劉正光,攝於2018年2月4日。(來源:中國日報網)

「香港橋王」,前香港土木工程署署長、青馬大橋總工程師劉正光,攝於2018年2月4日。(來源:中國日報網)

【文匯網訊】上周,一組無人機拍攝的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的照片在香港網絡流傳,一些香港媒體據此報道人工島連接隧道一側的防波堤在海水衝擊下已被「衝散」、「崩塌」,進而對人工島的施工質量表示質疑,引起香港各界廣泛關注,市民亦表達了對這座即將通車的國家級交通基建工程安全性的擔憂。

港珠澳大橋建設團隊為人工島防波堤安裝扭工字塊,攝於2016年12月12日。(來源:中國日報網)

港珠澳大橋建設團隊為人工島防波堤安裝扭工字塊,攝於2016年12月12日。(來源:中國日報網)

事件升溫後,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和香港路政署接連作出官方回應,表示防波堤嚴格按照設計施工,並已通過各項檢驗,無質量問題,但媒體對大橋的質疑並未因此停止。為此,中國日報香港版記者獨家採訪了人稱「香港橋王」的香港前土木工程署署長、青馬大橋的總工程師劉正光博士,就現在社會主要的幾個爭議點進行了分析。劉正光本人也是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的技術顧問之一。

港珠澳大橋西人工島,攝於2018年1月15日。(來源:中國日報網)

港珠澳大橋西人工島,攝於2018年1月15日。(來源:中國日報網)

記者:港珠澳大橋工程採用三地標準「就高不就低」的方式,也就是以香港、澳門和內地三方中最高的施工標準進行施工。此次事件中,有專家質疑,香港萬宜水庫防波堤的消波塊,單個重量都達到了25噸,而人工島的扭工字塊重量才5-8噸,違背了這一原則。

但據大橋海底隧道工程設計負責人林巍早前在我報發表的評論文章介紹(原文鏈接),在臨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島,單個防波石的重量更是只有2噸,因為那裡風浪較小。

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攝於2018年1月20日。(來源:中國日報網)

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攝於2018年1月20日。(來源:中國日報網)

您可否向讀者介紹,防波石重量的考慮因素主要是哪些,為何會出現這些設計上的差異?

劉正光(以下簡稱為「劉」):使用扭工字塊,正如大橋管理局所說,是為了起到防護、消浪等作用,並防止船舶誤闖碰撞沉管隧道。萬宜水庫面對太平洋,風浪更大。而港珠澳大橋所在的伶仃洋屬於內海,並不直接面對太平洋,因而相對受風浪的衝擊力較小,兩者情況完全不同。

而關於25噸和5噸的分別,簡單來說,承受的外力和扭工字塊的重量成比例,但不可簡單說萬宜水庫受的外力為港珠澳大橋的5倍,因為扭工字塊的外形、排列(密度、高低、斜面等)等都對防護能力有影響。

5噸是綜合設計需要、海洋環境和建造成本之後設定的重量。港珠澳大橋所在的海域,過去並沒有海事工程,能夠搜集到的相關的洋流、風浪的數據是有限的,所以即使防波堤已經建成,也一定需要經過不斷的監測,一旦某些部位異常,需要及時改進,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扭工字塊這些預製件第一次放不一定是在最好位置,風每天在變化,海洋流水方向也每天在變化,發覺不足就微調是十分正常,香港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記者: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和香港路政署此前回應,說防波石並不是被海水「衝散」,而是被定點隨機擺放,主要是考慮到隧道頂部的承載性和底部的沉降率,同時將其作為潛堤,防止行船誤撞隧道。這樣的設計在香港是否常見?在土木工程界是否常見?

劉:此乃設計者的看法,他認為這樣比較安全,可以加多一重保險,從工程專業角度看未嘗不可。

香港也有潛堤,是一道長堤。澳門水翼船碼頭也有一道矮的長石堤,相信也是防止船舶誤闖碼頭,潮水高時石堤會潛在水下。

記者:有的照片里,可以看到島隧連接處隨機擺放的扭工字塊,有的照片里卻見不到,這是否是潮水的漲落造成的視覺差異?

劉:潮水漲落會影響視覺效果,相信不同照片的差異是視覺差異,和陽光、拍攝角度、拍攝時間也有關係。僅靠距離很遠的航拍照片判斷防波堤是否有問題是不合理的。

記者:大橋的設計壽命是120年,但這些防波石的壽命曾被質疑並不能達到這一標準。請問調整防波石在土木工程界屬於正常的維護嗎?

劉:人工島的防波堤屬於海事工程,香港這邊的設計壽命是50年,可參考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Civil Engineering Office的一本Port Works Design Manual – Marine works - 50 years design life。大橋的設計壽命是120年沒錯,但是這個120年指的是橋的主結構,包括隧道、橋體、人工島的島體等。而不管是人工島的防波堤,還是橋樑的防撞欄,這些結構都屬於附屬結構,一定是需要定期維護,甚至是更換的,這並不會影響整個工程的壽命。

記者:有人質疑人工島防波堤的實際形態,不同於效果圖,不同於設計圖。根據您多年的土木工程經驗,您怎樣看待?

劉:放置扭工字塊並不容易,石塊重,又受海流影響,很難100%和施工圖一樣。老實講,怎可僅看照片就說和施工圖不符?正如大橋管理局所說,在5mx5m內要放14塊就是標準。

設計圖和實際效果一定有分別,哪怕真的被衝散了再加上就可以,下次同樣大的風浪就不會被沖走。

記者:官方以去年超強颱風「天鴿」的吹襲為例,說防波堤的設計經得起檢驗。您認為如此舉例佐證是否合理?

劉:因為沒有看到設計書,又沒有「天鴿」的天文資料,我不能下定論。但從「天鴿」過後的情況來看,可以說設計是經得起「天鴿」的考驗的。

但也不能因為抵禦了這次超強颱風就說未來工程100%不會受損。海上工程和陸上工程最大的分別就是風險較大,陸上因為長期有人居住,相關數據的監測也更完善。看全世界受風浪吹襲的例子,如美國、日本、泰國等,風災的大小是很難預測到的。日本福島核電廠的防波堤就是最好例子。

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的網站里也有關於防波堤的設計手冊。香港的防波堤大都是政府工程師做的,設計的標準都是按過去的海事紀錄推出。但海洋的記錄比較難收集也不太準確,難保不會有更大的風浪出現,這就是海事工程的風險所在。例如多年前香港杏花村受大波浪吹擊,前面的防波堤也沒有起什麼作用。

(來源:中國日報網)

責任編輯:喬一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