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汶川地震十周年|生態環境恢復明顯

2018-05-10

【文匯網訊】據人民網報道,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了解到,該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自今年3月啟動的「汶川地震十週年遙感動態監測」工作,目前已取得一系列進展。研究顯示,汶川災後重建成效顯著,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活躍度降低,災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修復。

研究人員對汶川地震5個大型滑坡群的遙感動態監測發現,截至2018年,各大型滑坡群的滑坡體植被覆蓋恢復整體狀況良好,已從初始發育階段向穩定狀態轉化,且滑坡活動強度呈現明顯下降趨勢。研究認為,十年間,震區政府與人民群眾採取了相應防護措施,包括削坡卸載、植被修復等,地質災害活躍度降低,植被修復整體情況良好;但新發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同時存在,需持續進行災害風險判別和監測。

研究人員監測了震區36個、占災區70%的堰塞湖動態變化情況,顯示大部分堰塞湖已完全疏通,小部分未疏通堰塞湖經過人工加固等措施,目前壩體均保持穩定。至2018年,汶川震區堰塞湖風險已基本消除,其中最大的唐家山堰塞湖已成為風景區和重要水利設施,周邊生態環境得到恢復和改善。

研究人員還對汶川震區及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等重點受災區植被恢復情況進行了動態監測和評估。震後大熊貓棲息地內植被受損嚴重,目前仍處於持續恢復狀態。監測顯示,震後植被覆蓋度顯著提高,水土流失狀況也得到逐步改善。

另外,在災區城鎮重建方面,研究人員對房屋倒塌重災區什邡、綿竹和安縣(現為安州區)進行了建築區現狀提取和變化分析,顯示災區重建成就顯著,與災前對比建築區的空間分佈格局發生了明顯變化。同時,10年重建期間地表覆蓋呈現了從劇烈到平穩的變化。

據介紹,專項科研人員基於十年間多時相、海量衛星數據,以及高空遙感飛機及無人機獲取的航空觀測數據,對震區生態環境恢復、城鎮災後重建等進展成效進行了系統分析,旨在評估震區生態環境恢復進程,科學認知災後恢復重建生態修復工作對災區促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落實的促進作用。

責任編輯:麗莎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