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習近平重要指示為香港科技帶來東風

2018-05-16

【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習近平主席對24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重要指示,促成內地與香港科研合作的重要突破。連日來,圍繞香港科技工作者參與國家發展大潮、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主題,香港媒體廣泛報道,科技界熱議並深入探討,有關機構積極跟進,香江掀起科技熱。

國家經費直通香江

為了落實習主席重要指示,國家科技部、財政部下發了《關於鼓勵香港、澳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組織實施的若干規定(試行)》,按這個規定,港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可以通過競爭擇優方式承擔「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項目,並獲得項目經費資助,實現了香港科技界近年爭取的科研資金「過河」。

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局主席羅范椒芬表示,相關問題的解決,為香港科研人員節省了很多兩地奔波的時間和精力,而讓香港學者參與國家級研究項目,對研究人員是極大的鼓舞。

據專家介紹,香港科研成績可觀,歷年來獲得逾百項國家科研獎,有些研發成果應用於太空探測器等國家科技大項目。2006年至今,近500名香港科研人員參與了「973計劃」、「863計劃」等課題研究工作。去年香港科學家共有6個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其中唐本忠院士主持完成的「聚集誘導發光」項目榮獲一等獎。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長徐立之表示,香港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是必然的事。眾所周知,香港學者的許多研究結果往往沒有轉化成產業,「我們必須改變這種生態,要與內地合作,與產業界合作,尤其是與大灣區緊密合作。」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洪為民提出,香港有科技人才,也有很強的科研能力,但受自身條件限制,將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比例不高,這次習主席的重要指示正是香港科技發展的「東風」。

青年人才備受鼓舞

對習主席的重要指示,除了參與寫信的兩院院士受到激勵,許多在港求學、工作的青年學者也看到新的希望。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後王錫朋今年8月將赴劍橋大學繼續研究,他得悉有關消息後感到十分振奮。本來,他沒有計劃在港發展,「有了國家科研經費直撥港澳的政策,我將來會爭取在香港或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發展。」

在港的博士後高源也認為,國家科研經費資源到香港,對年輕科研人員「確有很大吸引力」。新政策有助香港招收更多優秀人才,令香港科研水平「水漲船高」。

在港土生土長的博士生陳啟濠說,國家科研經費到香港以及一連串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舉措,使他覺得未來在大灣區工作也是一個好選擇。國家的相關支持,對有志從事科研的年輕學生很有幫助。

兩天來,香港各界熱議「科技創新」。多名立法會議員認為,習主席對香港科研創新高度重視,香港應以此為契機,有序推進香港與內地科技合作,並積極投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立法會議員、新界社團聯會主席梁志祥表示,香港有很多科研人才,成就了大批科研成果,受條件制約,很多科研成果未能充分運用。他認為,國家鼓勵兩地科研共同發展,達至共贏,特區政府應趁此時機,在政策和措施上更有力地推進創科發展。

立法會議員葛佩帆對習主席的重要指示感到振奮。她認為,香港持續繁榮發展需要衝破自身狹小市場與產業單一的依賴。港人可擴闊視野,不要擔心融入國家發展大潮會面臨競爭。香港在國家發展中貢獻國家所需、自己所長,才可發揮獨特優勢。

抓住機遇迎頭趕上

多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認為,習主席的重要指示清晰反映了國家關心香港、欣賞香港的科技人才,香港一定要利用好「一國兩制」優勢,把握好機遇,與國家同進步共發展。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盧偉國認為,香港除了科研具優勢之外,在專業服務、認證等方面都與國際接軌,可在科技轉移、管理、融資等方面發揮角色。

《星島日報》社論指出,香港擔負建設「國際創科中心」重任,中央的支持,有利於開闊香港創科發展天地。香港向來具有背靠內地面向世界的優勢,可吸引國際科研機構和人才來港工作。應善用粵港澳大灣區的條件,合作提升科研成就,位於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更應儘快落實,為兩地創科人才提供高效的合作發揮空間。

在深入的探討中,有香港輿論也指出,香港發展創科要面對一些困難和需要補齊的短板,例如科研機構經費不足,缺少協調管理,與內地深度合作還不夠等。在社會層面,香港人「搵快錢」卻輕忽基礎科研的心態根深蒂固,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改變。有香港科學家指出,科技投資巨大,可能回報期較長,令一些投資者猶豫卻步,這是香港創科發展步伐不夠大的原因之一。但正如《大公報》社評指出的,香港創科發展起步較遲,只要全力追趕,加上政府資源與政策配合,具有迎頭趕上的能力。

責任編輯:林秋陽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