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港珠澳大橋拱北隧道關鍵技術「國際領先」

2018-05-28
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目前已建成驗收,全線具備與大橋主體工程同步通車條件。(方俊明 攝)

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目前已建成驗收,全線具備與大橋主體工程同步通車條件。(方俊明 攝)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方俊明 珠海報道作為港珠澳大橋在內地的唯一「登陸點」,珠海連接線項目目前已建成驗收,全線具備與大橋主體工程同步通車條件。記者28日從大橋珠海連接線管理中心獲悉,「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拱北隧道建設關鍵技術與應用研究」項目成果經評價委員會審議,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今後類似工程提供了借鑒,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據介紹,拱北隧道是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的關鍵性控制工程,全長超2700米。其中,255米的暗挖段建設條件極其複雜,地層軟弱,富含地下水,頂部覆土厚度不足5米,隧道頂部為「全國第一大陸路口岸」拱北口岸(口岸每天人流量超40萬人次、車流量超1萬輛),其施工難度極大。對此,暗挖段在國際上首次採用「長距離曲線管幕+水平控制凍結」暗挖法,以上下疊層超大斷面形式下穿拱北口岸,其管幕長度和凍結規模均創造了新的世界記錄。
    今次項目成果評價委員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陳湘生,國家交通運輸部公路局原局長李彥武、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所原所長陳國靖、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原副總裁侯金龍等權威專家組成。評價委員會認為,拱北隧道建設關鍵技術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譬如攻克了臨海軟弱地質條件下長距離空間曲線頂管管幕建造技術難題、水平長距離曲線頂管管幕超大斷面凍結重大安全風險控制技術難題等。

技術突破填補空白

大橋管理局局長朱永靈曾評價拱北隧道:「難度可與大橋海底沉管隧道媲美。」也有專家指出,拱北隧道的建成驗收,標誌著大橋連接線工程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其中曲線管幕頂管成套施工技術、長距離大斷面水平環向一次凍結技術填補了建築領域的空白。

評價委員會認為,拱北隧道建設關鍵技術研究成果得到成功應用,為今後類似工程提供了借鑒;社會與經濟效益顯著,推廣應用前景廣闊。陳湘生特別指出:「管棚間的凍結法在國際上屬於首例,有很多技術創新點,對未來類似的工程,連接線的技術不但有借鑒作用,而且有直接的指導作用。」

港珠澳大橋拱北隧道關鍵技術創新「五成果」

一、攻克了臨海軟弱地質條件下長距離空間曲線頂管管幕建造技術難題,研製了頂管管幕建造專用成套設備,發明了保證頂管機在高水壓軟弱地質條件下的安全接收技術及裝置,建立了適用於臨海複雜地層條件的頂管施工泥漿體系。

二、通過曲線鋼頂管現場原位監測試驗和室內足尺頂管模擬試驗,揭示了曲線頂管施工過程中管道周圍土壓力分佈、管節應力分佈規律以及管幕群管頂進對土體的擾動規律,保證了高水壓軟弱地層中管節接頭密封效果。

三、首次針對水平長距離曲線頂管管幕超大斷面凍結重大安全風險控制技術難題,通過工程實踐創新了凍結方式、提出了凍脹-融沉控制方法、發明了「長距離曲線大管幕凍結止水與開挖協同的分段凍結新技術」。

四、首次採用離心機非停機分塊排液開挖方式,模擬該項工程開挖工況,揭示了不同開挖步驟、不同循環進尺條件下地層和建築物變形的基本規律,優化了隧道暗挖方案。
五、揭示了臨海大斷面隧道多重支護結構體系水壓力分佈規律,提出了臨海大斷面隧道防排水體系和變形縫的設置方法,研發了變形縫新型可排導止水帶。

責任編輯:夏凡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