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報道,很多去過香港的人都對大街小巷忙碌工作的老人印象深刻。許多七八十歲的銀髮老人仍然退而不休,堅持賺錢自己養活自己,保安、銷售、清潔工、洗碗工、物業管理員、出租車司機等崗位,老年人尤其多。有人說,這是因為大部分的港人養老積蓄不足,被迫而為。港人退休後真的沒有保障嗎?如果有,他們的養老金從哪兒來呢?
強積金保障大多數
據世界銀行發表的報告顯示,目前世界各國和地區的退休保障,大都採取以下3種方式。一是由政府管理,用稅收建立全民養老保障體系,比如中國內地就是此類。二是由私人託管的強制性供款計劃,香港選擇的就是這一種,名叫「強制性公積金」。三是個人自願性儲蓄和保險,完全就是自力更生了。目前,香港385萬就業人口中,有73%獲強積金計劃保障,12%受其他退休計劃保障,13%無需參加任何退休計劃(大多為65歲以上或18歲以下僱員),3%應參加強積金但尚未參加。
香港之所以選擇第二種養老制度,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有關。香港很早就建立了完善的金融制度和私人財富投資管理系統,世界上90%以上的500強金融機構如銀行、保險、基金、證券公司等都進駐香港,這為特區政府投資打理強積金提供了安全運作和穩健收益的前提。
香港的強積金從2000年起開始實行,簡單說來就是僱主出薪水5%、個人出5%,存入個人戶頭中,由指定有資質的投資公司來打理,累積到65歲時,一次性支取本利。這筆錢是多少個人就拿多少,拿完就沒了。
因此,退休生活有沒有保障,跟強積金的收益非常相關。特區政府為不同風險承受能力的人設立了不同的產品模式,有的是低風險穩定增長型,有的是高風險潛在增長型。這兩年香港市場行情不錯,強積金錶現非常亮眼,去年淨回報率高達22.3%。
綜合援助金兜底
對於低收入和孤寡失助老人,香港設立了專門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為他們發放援助金,以應付生活的基本需要。這是社會保障的兜底工程。
按照綜援計劃,援助金主要分為3類,包括標準金、補助金和特別津貼。標準金是只要滿足申請條件的人都可以領取,不過不同經濟和身體條件的人標準不同,比如同樣是60歲以上的長者,單身人士每月可領3485港元,而有家庭的每月領到的是3285港元,殘疾人士則是每月4000港元上下。
補助金則是對有特殊需求的人士進行額外補貼,比如對住安老院的老人提供院舍照顧補助金,對需要經常外出就醫的老人提供交通補助金。特殊津貼包括高齡津貼,傷殘津貼等。據統計,目前分別有19.7萬人及48.3萬人領取老年綜援金或高齡津貼。
對於願意到廣東省或福建省養老的長者,香港社會福利署還分別推出了「廣東計劃」和「福建計劃」,為他們提供現金援助,包括每月發放一次的綜援標準金及每年發放一次的長期個案輔助金,每年大概是5萬港元。這也是特殊津貼的一種。
自選商業險強化保障
還有一些經濟上有餘力的香港市民,會在年富力強時額外購買商業養老保險,或者自願理財儲蓄,強化晚年生活的保障。
特區政府金融管理局下轄的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將於今年年中推出一項「終身年金計劃」,協助長者安享晚年。這一計劃以65歲或以上人士為對象,投保人在存入一次性保費後可即時開始提取年金,直至終老。保費金額上下限分別暫定為100萬港元和5萬港元,計劃首批規模約為100億港元。勞工及福利局局長蕭偉強表示,終身年金計劃有助於加強自願儲蓄,為長者提供更多理財養老選擇。
所以,以財政稅收兜底的綜援金、個人與僱主共同承擔的強積金、私人儲蓄和保險金,就構成了港人養老金的三大來源。總的來看,香港特區政府的養老開支在整個財政收入中佔比不算大,這其中的好處是沒有背上長期大範圍發放退休金的重負,弊端就是整個社會養老福利水平較低。
對於是否應建立全民退休保障體制,香港各界一直以來都在討論,爭議很大。有專家指出,雖然強積金製度的保障不是特別充分,但避免了特區政府的巨大財政支出。許多西方國家深陷福利陷阱,不得不推出延後退休年齡、增加稅收等措施。香港地方小,不具備大幅增稅的條件。全民退休保障體制雖然好,也是努力方向,但目前政府有顧慮,整個香港社會對是否願意為提高福利而增加稅收尚無共識,還需從長計議。
責任編輯:glory